还有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点睛”近年来的影视剧

该剧的美学背景参考宋代,服饰含蓄内敛、上圆下方,表明宋人追求兼容并蓄、天人合一的文化。该剧收官后,闲鱼平台进行剧中服饰的义卖活动,吸引无数剧迷,又“带货”了一波汉服热。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

还有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点睛”近年来的影视剧

来源: 经济日报
2020-06-18 07: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带货”京剧文化的《鬓边不是海棠红》 邢天谣

◆汉服文化“点睛”《鹤唳华亭》

《鹤唳华亭》的服化道制作精良,文化元素显著,其中尤以汉服文化为最。该剧的美学背景参考宋代,服饰含蓄内敛、上圆下方,表明宋人追求兼容并蓄、天人合一的文化。婚服保留“男红女绿”的风俗,整体衣着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比如太子在冠礼上佩戴的玉珠九旒冠,其造型含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意。该剧开播约一月后,《经济日报》报道淘宝的宋制汉服销售突增932%。该剧收官后,闲鱼平台进行剧中服饰的义卖活动,吸引无数剧迷,又“带货”了一波汉服热。

◆酱菜文化“点睛”《芝麻胡同》

古时盐是很珍贵的调料,而中国很早就出现民艰于食的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并使用盐,各种盐渍物接踵出现,于是“酱”也应运而生了。最初的酱类食品“醢”主要使用各种肉类原料,这也说明了“酱”的目的是储藏食物。《芝麻胡同》对于酱菜工艺的描述十分具体到位,从原材料的采买到节气的把握,从切菜的刀工、配方比例到腌制的工序、火候,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既是百年老店金字招牌的精华所在,也是对这门技术的传承及发扬,是对酱菜文化的精细体现。

◆中医文化“点睛”《老中医》

在《老中医》一剧中,不仅出现了中药、针灸等大众所熟知的中医治疗方式,还出现了大量的中医知识,例如“汤头歌”“四君子汤”和不少中医术语等。编剧高满堂表示,剧中的中医药方、情节等都请专业的中医顾问一一把关。中医的传承与捍卫在整部剧中如水乳交融:翁泉海之父带孙女到上海找温泉海,途中让两个孙女背诵中医的汤头歌诀;赵闽堂对夫人说“中药讲究的是十八反、十九畏,相生相克,配伍严谨”,看似是一句平常的台词,却是中医的重要知识;还有,小铃医游街串巷,给百姓讲解的也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评弹文化“点睛”《都挺好》

《都挺好》这部国产家庭剧用评弹作为背景音乐。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该剧背景音乐选段与剧情内容相辅相成,如苏明玉向商业伙伴洪总道歉却铩羽而归,心灰意冷之时,背景音乐为蒋调《三国演义·战长沙》,“他们二人杀得无胜败”一句应景又贴切。最后,苏明玉带着父亲苏大强去听评弹的情节也可谓水到渠成。

◆唐代文化“点睛”《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将深厚的唐代文化以长安民生民俗的生活点滴融入到紧张刺激的剧情之中,比如道家人物李必以子午簪配芙蓉冠、唐宋流行的叉手礼、请黑人出演的“昆仑奴”一角……该剧中对盛唐美食的刻画为许多传统食品“带货”,张小敬出狱后大快朵颐的水盆羊肉、用麦秆哧溜吸进肚子的火晶柿子、没事儿总在嘴里嚼的“唐代口香糖”薄荷叶……这种传统元素与剧情浑然一体的“带货”方式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