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洁
“这难得的空窗期让我们得以全身心扑在创作上。”今年年初《巴黎圣母院》末场演出后,疫情突然来袭,让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不断面临延后和取消。创作者如何回应剧场沉寂的漫长空档期?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2020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147部投稿,给出了一些答案。
除了投稿数量几乎达到去年的两倍,孵化作品天马行空的创意和稳定质量,也让导师和评审惊讶:从人工智能到科幻未来、从律政励志到爱心助农的多样题材,更大胆的唱段与编曲风格处理、更多“强设定”都市传奇故事中的想象力……“在听这些音乐、看这些文字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创作者内心挣扎和努力的过程。”孵化导师刘亮佐表示。记者独家专访了今年孵化计划中脱颖而出的十余位创作者,听他们共同讲述如何在市场沉寂时期厉兵秣马,以创作“自救”,用音乐唤起业内外的共鸣,热切期待复兴的日子早日到来。
重新思考演出的使命,用“走心之作”描绘原创音乐剧多元开阔前景
演出暂停,促使很多创作者和艺术机构重新思考演出的使命和意义。疫情之下,命运相连的人们迸发出的爱与勇气能给观众带来极大震撼,也让本土音乐剧创作者们心中泛起涟漪。
经验丰富的话剧编剧赵潋,萌生了进入全新领域探索的念头。她在武汉的好友常通过微信分享疫情下的生活琐事,平凡的日常在特殊时期折射出了不凡的生命感受和体悟,让赵潋灵感顿生:“音乐剧,也许是表达这种情感最合适的艺术形式。”
她与词作者董诗云、曲作者陈祺丰共同创作了《两个人的城》,以上海护士支援抗疫一线期间与武汉司机的感人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最初灵感来源于一则武汉市民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接送医务人员以及运送医用物资的新闻。“在这座城市里,有很多极致的故事:相逢、相识、分离,甚至生死,都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生死攸关的特殊时刻,人性中善良美好的光芒显得弥足珍贵。”赵潋说。
作为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一部分,“2020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发布的战“疫”特别征集,吸引了很多这样的创作者。隔离在家的时间,给了创作者静下心来的难得机会,全身心投入思考与创作。2月22日特别征集在疫情后迅速发布,短短一个月后就收到了52部投稿。
其实对于孵化计划本身来说,重点并不只在网罗作品,更在于汇聚行业人才,让创作者获得成长与锻炼。在去年的第一届孵化计划中,创作者们从四月到七月进行了32次导师会议,每次对作品方向、细节的“头脑风暴”都至少持续两三个小时。今年再度参与孵化计划的陈祺丰戏言,“睡眠时间变短,头发也可能变少了”。但能够在导师、艺术总监、演员的共同推动下,对自己作品进行长时间的打磨,对创作者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和之前一两个月就速成的创作,是非常不同的体验。”陈祺丰希望,经过孵化计划的磨砺,原创音乐剧不仅成为疫情后的应景之作,更能成为“走心之作”,未来进入更广阔的市场甚至走出国门。
对没有入围的创作者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重新思考一下作品的可能性,还有孵化计划导师给的一些建议之后,应该会有很不一样的面貌产生。刘亮佐表示,今年孵化计划在B站推出的五场大师班共吸引1.8万余人观看学习,业内外的热情汇聚,为疫后演出市场描画出更加丰富和开阔的雏形。
“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生活和工作开始回归正常轨道,但这段时期的记忆将会是刻骨铭心的。作为一个戏剧人,我今后会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性中那些复杂和极致的东西。”赵潋说。
追寻民族音乐记忆,为音乐剧的现代形式注入传统文化内核
在演出行业,原创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找寻当下最值得关切的议题?“我一直坚信,剧场是创作者救赎的地方,是观众自省的地方,而每一部戏剧作品都是一面镜子。”编剧孙浩程形容,创作是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从小学习戏曲,长大后却感到厌烦。某一天,他“突然哼起小时候学的京剧段子,哼着哼着鼻子就酸了”。
剧场沉寂的这个冬天,不少业内人士将目光望向未来,在网络直播等新技术中寻找方向,孙浩程却将视线投向了过去,从民族音乐记忆中找寻原创积淀的力量。“继承传统的意义不是为了创新,而是因为它是我们不能割舍的回忆。”孙浩程在作品《南墙计划》介绍的第一页写道。在胡同外的披头士、胡同里的京腔交缠声中,他将戏曲《探清水河》中“小六”“大莲”的故事搬到了非典暴发的那个冬天……
音乐剧虽是舶来品,外来的艺术形式却未必不能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中国生根开花。“其实我心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潜力的原创音乐剧,是一定要和戏曲结合。”入围本次孵化计划的,还有一位网红“Up主”、古风音乐创作者徒有琴。此次她的入围作品未能结合古风,但她看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中国原创音乐剧’最宝贵的财富是在戏曲里。”徒有琴也正努力学习戏曲,希望早日造就国乐主题的音乐剧。
融合的艺术形式,是“为了表达应运而生”的自然选择,《南墙计划》的作曲孙中泽和音乐总监方一枝表示。他们试图以“京韵布鲁斯”的新鲜探索,在音乐剧中重塑自我与集体认同,《探清水河》将在剧中象征着传统、规则,也象征着和解、自由。“京韵涵盖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太平歌词、北京琴书、时调岔曲、快板书等民间曲艺元素,而布鲁斯音乐,可以说是现代流行音乐的鼻祖,剧中也会涵盖R&B、雷鬼、摇滚乐、Funky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京韵背后是一种‘爷’文化,是一种不向生活屈服的无畏,同时带着一种自嘲与乐观;布鲁斯则是黑人在压抑和煎熬的时代,诞生出的自我解脱与救赎,它的小浪漫、小无畏,本质上和京韵音乐有相似的基因。东西方音乐元素碰撞出奇妙的表达与能量,映射先锋与传统的冲突与和解。”
创作者们走访了大量95后、00后,也不断问自己,“到底传统与现代、规则与自由的和解钥匙是什么?我们想要完成这部音乐剧,如果有幸能给这个飞速变革时代的人们一丝共鸣与认同感,我们的人生该有多么的无憾。”
新题材全面发掘未来市场潜力,多利用线上平台推广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今年入围孵化计划的多位创作者都有在演出行业多年“摸爬滚打”的丰富经验,他们选择在这段演出空档期大胆开拓新题材,全面发掘未来市场潜力:《无法访问》以“密室逃生”的框架,探讨不同人群在网络暴力中的处境和冲突;《电台的最后一夜》从一档电台节目的“告别”切入,细述30岁以上女性的青春往事与真实自我;《我听到了》在小清新爱情故事中,加入悬疑等不同类型元素……
不少创作者敏锐地发现,国内音乐剧市场男主戏热度较高,女主戏则还有很大开拓空间。“音乐剧观众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市场上却鲜有关注女性内心、成长、困惑的音乐剧,特别是3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电台的最后一夜》编剧陈天然说。
“女性题材非常丰富,女性的视角也许会给音乐剧的市场,带来一些不同的故事。女性有许多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都非常适合用歌唱的方式表达。”编剧姚依然认为。她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开始了《你在哪里?》的剧本创作:“我的外婆李球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2011年失踪至今未寻回。有一天,我梦见自己回到了外婆的家,外婆她看不见我,而我就安静地站在一旁,好像看尽了她的一生。外婆离开的原因也许永远也没有答案,这将是我和妈妈心中伤痛的秘密、永远的内疚。现在的我已到了人们眼中‘剩女’的年纪,妈妈盼望着我能结婚生子安稳一生。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几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亲子关系中的责任和意义。”
几乎所有项目停滞不前的整个冬季,也因沉浸于创作而变得无法忘怀。曾以爆款视频剪辑,让音乐剧《芝加哥》售票一夜暴增十倍的徒有琴,对未来市场有了更成熟的洞见:“音乐剧要多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推广是大势所趋,有歌有演有舞蹈,稍加改动是很易于在线上传播的。业内应该多了解和利用网络平台去推广音乐剧,将更多剧场的有缘人引导进来。换个角度说,线上平台的影响力固然大,可剧场的魅力是无法取代的。对我而言,线上更多的是宣传阵地,要善于利用,而剧场才是创作的归宿。”徒有琴说,“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就是:未来做出真正优质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从下决心的那一刻起,一直在路上。”(记者 吴钰)
(吴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