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间·专家点评】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各具特点的高考作文题有何深意,体现出哪些重要信号?怎样写才算好?光明日报特邀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第一时间给出点评。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管然荣(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邓彤(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Ⅰ卷: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汪锋:从表面上看,全国Ⅰ卷仅仅是根据一则历史材料写读后感,考虑到考前各种针对疫情材料的押题,这种回避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题。这其实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次提醒,猜题是没有出路的。这道题目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实力的考生。这里最重要的表达要求就是讨论主题明确,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谁的行为最有想法,但这个想法仅结合上述材料是不够的,这也在考阅读量。
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管然荣:全国Ⅱ卷大致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该题目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组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设置了一个清晰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在这个情境的限制中完成写作。提示语“2020年的春天”,点明了抗疫的时代背景,而所引“寄言”名句,又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相融相合、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要求在共克时艰的当下表现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大主题,文章的立意指向十分鲜明。
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邓彤:这道题同时考查了学生的两大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与书面交际能力。这道作文题特别注重思辨,将“如何认识自我”这一颇具哲学思辨色彩的话题作为写作内容。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又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支架:认识自我的路径——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认识自我的内涵——“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想过怎样生活?”考生从这两方面思考,就可以有效进行写作构思了。看似玄妙高深的思辨话题,一旦有效利用试题材料中的支架,思考起来也能颇具章法。思维层级甚高,写作难度不大,这样的试题是令人满意的。
全国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汪锋: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材料很熟悉,主题也在意料之中。此题的考生大概心理上会比较安定。“距离与联系”的辩证关系在疫情这一大背景下得到凸显,也就是,非疫情条件下的“距离与联系”的日常表现,比如,拥抱等于亲近,不再拥有理所当然的解读,这反而说明了形式(距离)与情感联系并不具有必然性。当改换形式之后,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背后的联系,就更突出了联系的价值。
全国新高考Ⅱ卷(今年海南使用):带你走近____(地名)
褚树荣:新高考Ⅱ卷是个“直陈式”的题目,审清题意并不难。它的命意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人文浸染、地理游历、人事阅历、历史沿革、地名掌故等,只要地名和你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精神启蒙、价值体认有关系,都可以择其一二,作为立意,就不会偏题跑题。
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或“一条信息”
管然荣:题目一要求写议论文,写作“情境”提供的是近期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材料。让考生理性思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近年来北京卷议论文命题中最具有思辨性的好题目。题目二要求写记叙文,从写作内容上看,命题及材料很有张力,可写作的空间非常大,可写的话题也很多。大到国际社会、国家民族层面的,小到凡人小事,都可以入题。
天津卷:中国面孔
汪锋:如果只看题干,不看材料,对于“中国面孔”的新思考是一个开放的题目,也是每一个青年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如何在当今世界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这一个题目是有限制的,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世界与社会变动,对考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如果能在作文中体现这一前后对比,变与不变结合起来,应该是阅卷人期待的好作文。
上海卷: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
邓彤:上海卷延续了往年注重思维的特点,试题致力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折射出关注人生、思考人生的思辨之光。要写好这类注重思辨的作文题,需要做好概念分析、观点分析,以及思考内容的组织。
江苏卷:信息环境与人生塑造
褚树荣:同全国新高考Ⅱ卷一样,江苏卷题目类型也是“直陈式”的,但情形有所差别。江苏卷属于“话题思辨性”作文,先要确立一个话题:“交际语境与人生塑造”,然后梳理话题内部的概念关系,发表思辨性的观点,考生只要着眼于交际语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来展开就行。
浙江卷:预期和现实的落差
褚树荣:浙江卷属于“话题思辨性”作文。考生可以描述预期、角色、变化种种体验,也可以阐发改变、落差、错位、适应等种种思考,就考生的写作惯性和训练重点而言,写论述文是属于稳妥的大多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妥善协调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理性地对待周围纷至沓来的信息,浙江卷正通过高考作文题引导青年重塑价值坐标。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8日 08版)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