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电影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对多国电影行业都带来影响或冲击。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疫情防控指南,看“复工首日首场”让一些影迷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两者长期共存,相互补充”  “第十七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在“影未来Plus”小程序中成功“开播”。

后疫情时代 电影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改变

来源:新华网    2020-08-21 11:10
来源: 新华网
2020-08-21 11: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冠肺炎疫情对多国电影行业都带来影响或冲击。有人说,全球影业或将进入“寒冬期”。人们关心:后疫情时代,电影市场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改变?

本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电影馆(2020BIRTV电影馆)以线上展览的方式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也于展会第二天及第三天举办,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电影业的生存之道。

没有了往日展馆的出出进进,没有了周边街道的车水马龙,少了分热闹,多了分便捷。今年的线上展,形式虽然有所变化,内容却依然丰富——BIRTV电影馆分为影院设备展区、拍摄设备展区、后期制作展区、衍生品展区,以及其他。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演播间也囊括在平台之内,为观众和展商带来了丰富的展品信息和活动内容。

疫情重创电影业?——需求依然存在 视频流激增

今年观众观看BIRTV电影馆线上展的平台位于微信小程序“影未来Plus”,近百家电影馆品牌汇集于此。品牌的技术演示、产品说明等内容也将通过小程序的视频板块呈现。另外,BIRTV电影馆的官方论坛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也在8月19日上线“影未来Plus”微信小程序。

在本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中,首场市场版块圆桌以“电影市场未来将面对的挑战与改变”的话题展开。在疫情影响下,影院停业半年之久。国家电影局7月16日下发通知规定,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因疫情原因关闭约半年的影院,7月20日起终于开门迎客。在少排片、隔位座、限时长等政策要求下,依然出现了破亿票房的影片。由此可见观众对于“院线大片”的需求依然存在。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疫情防控指南,看“复工首日首场”让一些影迷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对他们而言,如今观影和疫情前最大区别就在于需要全程佩戴口罩、间隔落坐,而且放映厅里严格禁止饮食。影院消杀到位,也让粉丝安心。

事实上,今年3月,亚洲不少国家发布了封锁令,包括迫使影院停止营业的命令,以遏制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由于影院关闭,这些国家的电影业也损失了巨额收入。

关闭电影院和强制对公众集会采取预防措施改变了观影者的消费模式。

线上取代线下观影?——“两者长期共存,相互补充”

“第十七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在“影未来Plus”小程序中成功“开播”。首日开播分别从“市场”、“运营”两大维度组织了两场嘉宾组讨论。

从影院停工、复工、到排片率从30%上调至50%,嘉宾们均表示,经历过成功的疫情防控之后,中国电影正向着更优质、更高效、更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针对“疫情期间部分院线电影选择线上播放”的情况,嘉宾表示“线上是不可能取代线下观影的,两者会长期共存,相互补充”,线上观影追求的是便捷性,而线下观影则是体验感,尤其对一些视效大片,线上观影永远无法取代现代影院身临其境的沉浸优势。

疫情过后,线上线下的“共存补充”,反而会对线下影院的放映质量形成一种鞭策与监督,高规格的放映设备和技术将成为影响影院未来生存的重要指标,在观影体验、影院运营、片方收益上亦将有强大的加成效果。

“为了大银幕,我们还能做什么”——影院运营所需的技术需求要有转变

尽管疫情让影院停工了将近6个月时间,但影院行业的运营维护与服务开发并未停止。围绕“疫情之中的影院运营维护”与“疫情之后,影院运营所需的技术需求将有何转变”等话题,嘉宾们表示,当技术与环保标准更新之后,电影行业的旺盛生命力将会得以重新焕发。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商业影院之外,农村与公益放映的恢复速度更为喜人,放映场次、点映数量等数据甚至超越了去年的同期水平。虽然遭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向好趋势并未改变,企业要有坚强的信念留守,从业者对自己的事业要坚定初心。影院需求仍将围绕“更好的服务标准与更高的运营效率”开展,更优质、更高效、更健康的观影环境仍将是市场需求的主体。

当前,国内待映的国产电影目前已超过60部,7月至8月多部新片已陆续宣布定档,7月底《妙先生》《刺猬索尼克》等,8月七夕档期有《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荞麦疯长》等,《夺冠》《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也将陆续上映。

观众的热情和电影从业者的坚守,是产业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专家表示,电影行业与资本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信心,影院停业之前,市场积累了大量优质影片静候放映市场的“开闸”,只要满足对“好内容”的观影需求,配合政策支持,只要卫生、环保条件予以达标,观众回流的速度将大大提升。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