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自2018年4月取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共建共享,推进泉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体制机制和亮点。泉州市文化单位与当地大中小学搭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通过文教结合共建共享,对学生免费开放文化设施、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创新馆校合作、助力非遗校园传承等方式,既推动学校美育发展,又延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和内涵,开辟出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
近日,泉州多家文化单位先后组织社工及志愿者进入双阳中学、河市中学、万安中心小学开展大型文化心理活动,受益学生达1200多名;以“宣讲洛江道德模范故事”为主题的罗溪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成长营就吸引了众多的小朋友踊跃报名……在广阔的范围内,泉州文化单位正在与学校开展全方位合作。
打破资源壁垒 拓展服务内涵
泉州全市各级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树立社会“一盘棋”的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公共文化资源界限,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学生免费开放;纪念馆、展览馆、景区、文物古迹和企业文化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球类运动场等体育场馆场地向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宣传教育,南音、木偶戏、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文化讲堂、文艺奇妙旅行以及各类美育公益活动大受欢迎。
打造特色课程 延伸服务体系
泉州市积极推进校外文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村、社区、文化场馆、生态园、景区、文艺培训机构等场所,并根据场馆类型、区域特色资源,建设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科技活动、地理自然等主题特色文化实践基地和学生文化实践站、非遗传习所、校外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文艺充电站等常态化实践活动场所。同时,泉州市还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现有中小学实践基地,加强文化特色场馆、科技馆、生物馆、非遗馆、自然馆等硬件设施建设,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探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教育活动品牌,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工作机制,将文化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馆校多元合作 创新教育路径
泉州市积极促进中小学与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实现馆校合作,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泉州市依托文化场馆丰富特色馆藏资源,推出场馆教育课程,并与学校学科教学主题相衔接,注重课程设置层次性,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随着合作的深入开展,馆校合作方式也日益多元。在传统导览教学基础上,加强视频、投影、互动等多媒体技术应用,丰富多元互动教育体验;推广“双师授课”模式,场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学形式和课程教材;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学科元素,共同制作文化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文化教育资源包;共建网络文化教育,共同设计远程教育课程。
助力校园传承 丰富产品供给
泉州市积极推动传统戏曲、非遗技艺进校园,邀请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研究者等共建传统文化项目课程,编写传统文化系列教材,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的课程体系,打造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利用学校常规活动,如每周一次的国旗教育、主题班会教育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纪念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节点和平台,开展传统礼仪、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主题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聘请社会文艺工作者和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校文艺社团活动,引导学校社团开展自主创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如今,泉州校园里处处可见雕像、主题文化园等形式的文化微景观,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学校走廊、教室、橱窗、板报等空间也精心布置着有关中华优秀文化的图画、警句、诗歌等,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里,学生将迎接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洛江区红树林流动留守儿童成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