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不能在“悬疑”的标签下模糊导向

网剧《隐秘的角落》的播出带火了悬疑剧。遗憾的是,为保留原作奇情与机巧带来的观赏刺激,这些影视改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中扭曲的价值观与人文精神匮乏的“先天缺陷”。说到底,无论文艺创作的类型风向趋势如何变化,创作者必须谨记,衡量文艺创作的核心,是社会导向与价值引领。

网络剧不能在“悬疑”的标签下模糊导向

来源: 文汇报
2020-09-18 08: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网剧《隐秘的角落》的播出带火了悬疑剧。一时间,多家平台一拥而上,令悬疑剧成为继古装偶像剧之后又一霸屏的影视剧类型。人们认可这些作品回归现实视角,叙事风格、演员表演皆有提升之余,也对其中个别为“剧情反转”而突破大众认知底线、过分夸大人性阴暗面的内容感到不适,甚至反感。在网剧大踏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这样的不良倾向值得警惕——主创不能为了一时的热度而剑走偏锋,把“悬疑”与“暗黑”画上等号,甚至躲在“悬疑”的标签下模糊文艺创作应有的导向意识。

纯粹从制作品相来说,眼下一批悬疑剧相较以往粗糙低质、流于套路的网剧,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和人物刻画上确实迈上了一个台阶。一句台词的暗线铺排,一组镜头里的光影变化,都看得出主创的匠心与诚意,引发观众热议。而对比描写更为残酷黑暗的原著,这些悬疑剧都试图在观念和导向上作出一定纠偏。比如《隐秘的角落》不管是在角色塑造还是剧情安排上,都淡化了扭曲人性、超越常理的细节,删去了一些触及人伦底线的剧情,甚至为故事安排了一个似乎更为温暖光明的结局。而《摩天大楼》也让一群人的痛苦与逃避,转化为他们为救赎一个人的善意谎言。

然而,遗憾的是,为保留原作奇情与机巧带来的观赏刺激,这些影视改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中扭曲的价值观与人文精神匮乏的“先天缺陷”。《隐秘的角落》中,一名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成绩优异的初中生,遭遇继母和同父异母妹妹的冷眼羞辱,竟害人性命,成为勒索操纵杀人犯的大反派。在酿成大祸后,自己还能全身而退。这是网友在《隐秘的角落》播出后,通过剧中情节暗示并结合原著小说情节,得出的所谓“更恐怖而真实的结局”。《摩天大楼》中,女主角童年遭遇恶魔继父蹂躏,成年后无法摆脱勒索,竟选择囚禁对方;在她被害后,一干邻居朋友在未调查清楚真相的情况下,不惜合谋编造谎言干扰调查。另一部打着“女性主义”标签的网剧《白色月光》,围绕“揪出第三者”寻找出轨蛛丝马迹的剧情委实单薄,结尾突然上升到女性独立主题难免让人觉得突兀。

为何这些悬疑网剧的最终呈现和观众解读,与主创所期待、宣称的向上表达与温暖并没有真正同向而行?归根结底,是创作观念出了问题。他们错把放大角色的恶,包装成“展现人性的复杂”;误将奇情案件的机巧拼贴,美化成“艺术表达的深刻”;为追求观剧过程中的“意料之外”和“反转效果”,遮蔽社会真实,不惜挑战法律和道德,沉迷于叙述诡计带来的颠覆性。这样的创作风气,恐怕会让作品落入舍本逐末的创作陷阱——这种刻意营造的“悬疑”,或许可以凭借新鲜刺激在一段时间里抓住观众的眼球,但当其成为商业手段被反复套用甚至滥用,就很快会被观众抛弃。

说到底,无论文艺创作的类型风向趋势如何变化,创作者必须谨记,衡量文艺创作的核心,是社会导向与价值引领。倘若作品内核空洞,导向出现偏差,纵然使出浑身解数卖弄悬疑的奇技淫巧,不过是苍白孱弱的病态产物。黄启哲

(黄启哲)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