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多白云:汪曾祺先生的画展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文人画这一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价值甚至高于单纯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的艺术门类,继承自中国文化千年道统。

岭上多白云:汪曾祺先生的画展

来源: 千龙网
2020-09-25 03: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百科词条中,汪曾祺的身份如此界定。中文系科班毕业、做过文学杂志编辑、京剧院的编剧,最后是专业作家。文字是他吃饭的家伙,从人人都能哼唱两句的《沙家浜》,到中学课本都学过的《端午的鸭蛋》,这样的职业作品可以说相当能打。

至于“画画画和写写字”,从来就只是他自述“写作之余的三样爱好”之二,而且似乎还不像经常见诸其笔端的“做做菜”那样令大众津津乐道。既然不靠这个谋生,“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事,也不需要太多倾诉,轻诉即可,听不听在你,说不说在我。

也正因如此,有关汪曾祺爱好的集中表达、他第一次真正的书画展,直到他诞辰100周年的2020年,才第一次得以举办。

更难得的是,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名为“秋蕊香”的齐白石黄宾虹对照展也正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和汪曾祺同样出身士大夫阶层的黄宾虹,以“名人治世成以博,君子用功豪且平”的人生观影响了晚辈汪曾祺;至于匠人出身的齐白石以关心民间疾苦改造了文人画,却保持了内在旨趣风骨的高雅,更是直接影响了作为文人的汪曾祺的创作思路和风格。这样的“对影成三人”,实在相映成趣。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

汪曾祺从来就不是位专业画家。这次书画展被命名为“岭上多白云”,也是取自他生前的一句话:“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其实,即便画到得意欣然送人,这片云同样自在潇洒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画荷家里没了绿颜料,但正好刚刚下酒的焯菠菜锅底还有点汁水,就是它了——这道旧京大酒缸里最物美价廉的下酒菜,也是汪曾祺这位酒仙老饕的最爱。于是,后来人得以瞻仰了带着菜根香味的作品,虽然颜色早已褪尽,又沾上了油渍。

谦虚这件事,有时是真会被人当真的。某些一向以全球艺术展讯收集和发布之专业和权威著称的APP上,居然没有汪曾祺书画展的展讯,而同期甚至同场馆,明显重量级差着层次的展览却赫然在列。后台请教,得到回复“谢谢关注,我们一般只关注艺术家作品和考古文博类”。也不能怪他们,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浙美典藏部主任陈纬也曾透露,他在朋友圈上分享展讯,被个别画家朋友质疑“浪费专业展馆资源”。

的确,这些年作家、学者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家写字、画画可谓蔚然成风,不少人煞有介事还拜了美术领域的名师大家,制造出作品后,标榜“文人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表既暴露了笔墨功力的欠缺,于里也让观者难以感受到传统修养,有的可说是欺世之作也不为过。这样的“文人画”,不如说是名人画,许多名人字画的口碑和身价生前身后天上地下,也实在应了那句:退潮后才能看出谁在裸泳。至于专业画家,除了学院的流水线教育和本人个性之外,能让观者有置身深厚养分的,似乎也是有数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好喝两口,更喜好酒后作画——准确说是作画从来只在酒后的汪曾祺,却是禁得起时间考验的文人画家——此“文人画家”,应该从第三个字而不是第二个字断,也就是文人画之大家。从这意义上说,不能说他的画作成就巨大,但他和他的画之于中国文人画,要比许多成就颇高的专业画家重要得多。

文人画这一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价值甚至高于单纯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的艺术门类,继承自中国文化千年道统。而这道统,与其说在汪老这里得到继往开来,毋宁说本已中断,直到这“最后一位士大夫”在晚年捡回自己从小的家养,而得以又续命些年。

“煮面等水开时而作”

汪曾祺生前曾透露,自己审美意识的形成,得于从小看父亲作画。虽然他19岁以后似乎不作画了,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但正如老头儿常挂嘴边的“没事儿”:反正所有作画的感受与体验,都已经转化成了文字表述;既然汪氏的文与画是完全相通的,读他的文字就像看他的画一样,没什么区别。更何况,他后来其实是找准了一切机会,遣兴画画为乐的。

比如第三展厅《人间有戏》居于C位者,居然几乎是全展所费笔墨最少的一幅,题款颇为气人:煮面等水开时而作。但即便短短两三分,寥寥十数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便跃然纸上。

此次画展中,藤类植物是出现频次颇高的主题。就像他那著名的散文一样,看似雷同,实则每幅的细枝末节都能让观者感觉到心境和缘起的微妙差别,也和他那些“同途殊归”的文字异曲同工。皆只因“美,需要一点偶然”。

其中一幅《金银花》有着这样的说明文字:“……我家后院里有一株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它是什么东西,因为从不开花。有一年夏天它突然爆发似的开了许多白色的、黄色的花。我八十年代初忽然写了好多小说,也有点像那株金银花。”这样的人间草木,也正是汪曾祺的人生自况。

每幅画作的说明文字,都引自其散文甚至戏文原作,也是此次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文人画展的最大特色之一。汪老曾说,一篇好的小说,“在字的边上,有很多没有写出来的字。”好画也是同理。而写出来的字和画出来的画相得益彰,又彼此为对方构成那没画出来和没写出来的留白部分,让人以几何级数加倍回味。

还别说,在画画上汪老也不是没有过职务作品——1961年春,时为摘帽右派的他,受下放劳动的单位张家口农科所委派,到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只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

这样的经历与他的画和文字作品,竟然也形成了互文。本次画展中有一张《葡萄》,一藤葡萄和跃爬其上的小松鼠,也和他的文字刻画的场景一样,生动到可以读出声音、动作甚至表情来。画上自题“曾在张家口沙岭子葡萄园劳动三年,一九八二年再往葡萄老株俱伐去矣。”说明文字则摘录了他于1990年发表于《作家》杂志的《沙岭子》一文:“我知道果树老了,需要更新,但何至于砍伐成这样呢?有一些新种的葡萄,才一人高,挂了不多的果……”

“我追求的不是深刻,是和谐”

汪曾祺一向是平淡如水的,倒到碗里是一碗水,倒到瓶子里是一瓶水,可该激烈时他也从不拒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如《狗矢!》和《甚么》的金刚怒目的作品,让不少只知汪老淡如水的观众大跌眼镜,哑然失笑,却每每继而关注到其生平描述“汪曾祺一生经历无数苦难挫折,受到许多不公待遇,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心态,并创造了诗意浪漫的文学人生”后肃然起敬。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至于熟悉他的读者,尤其是对《沙家浜》《范进中举》和《大劈棺》里那些让人肾上腺素加快分泌的经典唱段耳熟能详的,结合前一展厅那幅汪老手书自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不难在第一时间想起老头儿那句名言“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其实,汪曾祺的传世散文里谈及荒诞年代里的荒诞,情之所至,也偶尔忍不住“三字经”。但无论是哪种体裁和题材的作品,其“发飙”时没有一处是矫情,来得合情合理,也停在最恰到好处的度上。“我追求的不是深刻,是和谐。”

也许,汪曾祺作品的和谐之美,就是表面上的不和谐。看他的画作和读他“人间”系列的散文集一样,都像逛菜市场却又不能马上吃到,越看越饿。这份饿,在那幅“关中人不识螃蟹”时达到顶峰,想到老头儿对螃蟹本质的经典概括“螃蟹的样子很凶恶,很奇怪,也很滑稽。凶恶和滑稽往往类似”,《红楼梦》里蟹宴时的咏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自然浮现,接下来就是“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了,那只好赶快“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不怕您笑话,看完展,马上冲到附近小酒馆,一盘醉蟹、一盘江南的水生植物——也就是老头儿笔下的“救命粮”。好在画展办在杭州,随处都能找到这两样,要是北京还麻烦了。

等到吃完了,咂摸“指上沾腥洗尚香”时,问题来了:在浙美三楼看齐白石黄宾虹对照展时,两位大师当然绘画造诣更高,展上“好吃的”甚至更多,鱼虾蟹瓜果蔬俱全,为啥就没感觉饿,而是抱理智态度纯艺术欣赏呢?

也许是因为传统的艺术家无论风格各异,但都信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齐白石论画“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而汪曾祺则坚信生活和艺术的位置是平等的,因此执著于关注那些日常细小的情趣。汪曾祺单纯的学生出身,笔下却有五行八作,万紫千红,却无不生动。他对众生万物并非艺术家的上帝视角,而是坐在观众席中和大家一起吃瓜看戏。具体到他画的东西,观者也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本人的爱不释手,他的喜爱有加,他的饱含深情,却选择了浅浅输出。

透过现象强调本质,还是在早已看清后略过本质描绘现象,这是个问题,哪一个更正确更高明,这不好说,起码习惯后一种的汪曾祺,就像他喜爱给人买菜做菜那样,是善良可爱而不自私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百科词条中,汪曾祺的身份如此界定。中文系科班毕业、做过文学杂志编辑、京剧院的编剧,最后是专业作家。文字是他吃饭的家伙,从人人都能哼唱两句的《沙家浜》,到中学课本都学过的《端午的鸭蛋》,这样的职业作品可以说相当能打。

至于“画画画和写写字”,从来就只是他自述“写作之余的三样爱好”之二,而且似乎还不像经常见诸其笔端的“做做菜”那样令大众津津乐道。既然不靠这个谋生,“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事,也不需要太多倾诉,轻诉即可,听不听在你,说不说在我。

也正因如此,有关汪曾祺爱好的集中表达、他第一次真正的书画展,直到他诞辰100周年的2020年,才第一次得以举办。

更难得的是,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名为“秋蕊香”的齐白石黄宾虹对照展也正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和汪曾祺同样出身士大夫阶层的黄宾虹,以“名人治世成以博,君子用功豪且平”的人生观影响了晚辈汪曾祺;至于匠人出身的齐白石以关心民间疾苦改造了文人画,却保持了内在旨趣风骨的高雅,更是直接影响了作为文人的汪曾祺的创作思路和风格。这样的“对影成三人”,实在相映成趣。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

汪曾祺从来就不是位专业画家。这次书画展被命名为“岭上多白云”,也是取自他生前的一句话:“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其实,即便画到得意欣然送人,这片云同样自在潇洒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画荷家里没了绿颜料,但正好刚刚下酒的焯菠菜锅底还有点汁水,就是它了——这道旧京大酒缸里最物美价廉的下酒菜,也是汪曾祺这位酒仙老饕的最爱。于是,后来人得以瞻仰了带着菜根香味的作品,虽然颜色早已褪尽,又沾上了油渍。

谦虚这件事,有时是真会被人当真的。某些一向以全球艺术展讯收集和发布之专业和权威著称的APP上,居然没有汪曾祺书画展的展讯,而同期甚至同场馆,明显重量级差着层次的展览却赫然在列。后台请教,得到回复“谢谢关注,我们一般只关注艺术家作品和考古文博类”。也不能怪他们,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浙美典藏部主任陈纬也曾透露,他在朋友圈上分享展讯,被个别画家朋友质疑“浪费专业展馆资源”。

的确,这些年作家、学者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家写字、画画可谓蔚然成风,不少人煞有介事还拜了美术领域的名师大家,制造出作品后,标榜“文人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表既暴露了笔墨功力的欠缺,于里也让观者难以感受到传统修养,有的可说是欺世之作也不为过。这样的“文人画”,不如说是名人画,许多名人字画的口碑和身价生前身后天上地下,也实在应了那句:退潮后才能看出谁在裸泳。至于专业画家,除了学院的流水线教育和本人个性之外,能让观者有置身深厚养分的,似乎也是有数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好喝两口,更喜好酒后作画——准确说是作画从来只在酒后的汪曾祺,却是禁得起时间考验的文人画家——此“文人画家”,应该从第三个字而不是第二个字断,也就是文人画之大家。从这意义上说,不能说他的画作成就巨大,但他和他的画之于中国文人画,要比许多成就颇高的专业画家重要得多。

文人画这一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价值甚至高于单纯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的艺术门类,继承自中国文化千年道统。而这道统,与其说在汪老这里得到继往开来,毋宁说本已中断,直到这“最后一位士大夫”在晚年捡回自己从小的家养,而得以又续命些年。

“煮面等水开时而作”

汪曾祺生前曾透露,自己审美意识的形成,得于从小看父亲作画。虽然他19岁以后似乎不作画了,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但正如老头儿常挂嘴边的“没事儿”:反正所有作画的感受与体验,都已经转化成了文字表述;既然汪氏的文与画是完全相通的,读他的文字就像看他的画一样,没什么区别。更何况,他后来其实是找准了一切机会,遣兴画画为乐的。

比如第三展厅《人间有戏》居于C位者,居然几乎是全展所费笔墨最少的一幅,题款颇为气人:煮面等水开时而作。但即便短短两三分,寥寥十数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便跃然纸上。

此次画展中,藤类植物是出现频次颇高的主题。就像他那著名的散文一样,看似雷同,实则每幅的细枝末节都能让观者感觉到心境和缘起的微妙差别,也和他那些“同途殊归”的文字异曲同工。皆只因“美,需要一点偶然”。

其中一幅《金银花》有着这样的说明文字:“……我家后院里有一株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它是什么东西,因为从不开花。有一年夏天它突然爆发似的开了许多白色的、黄色的花。我八十年代初忽然写了好多小说,也有点像那株金银花。”这样的人间草木,也正是汪曾祺的人生自况。

每幅画作的说明文字,都引自其散文甚至戏文原作,也是此次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文人画展的最大特色之一。汪老曾说,一篇好的小说,“在字的边上,有很多没有写出来的字。”好画也是同理。而写出来的字和画出来的画相得益彰,又彼此为对方构成那没画出来和没写出来的留白部分,让人以几何级数加倍回味。

还别说,在画画上汪老也不是没有过职务作品——1961年春,时为摘帽右派的他,受下放劳动的单位张家口农科所委派,到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只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

这样的经历与他的画和文字作品,竟然也形成了互文。本次画展中有一张《葡萄》,一藤葡萄和跃爬其上的小松鼠,也和他的文字刻画的场景一样,生动到可以读出声音、动作甚至表情来。画上自题“曾在张家口沙岭子葡萄园劳动三年,一九八二年再往葡萄老株俱伐去矣。”说明文字则摘录了他于1990年发表于《作家》杂志的《沙岭子》一文:“我知道果树老了,需要更新,但何至于砍伐成这样呢?有一些新种的葡萄,才一人高,挂了不多的果……”

“我追求的不是深刻,是和谐”

汪曾祺一向是平淡如水的,倒到碗里是一碗水,倒到瓶子里是一瓶水,可该激烈时他也从不拒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如《狗矢!》和《甚么》的金刚怒目的作品,让不少只知汪老淡如水的观众大跌眼镜,哑然失笑,却每每继而关注到其生平描述“汪曾祺一生经历无数苦难挫折,受到许多不公待遇,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心态,并创造了诗意浪漫的文学人生”后肃然起敬。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至于熟悉他的读者,尤其是对《沙家浜》《范进中举》和《大劈棺》里那些让人肾上腺素加快分泌的经典唱段耳熟能详的,结合前一展厅那幅汪老手书自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不难在第一时间想起老头儿那句名言“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其实,汪曾祺的传世散文里谈及荒诞年代里的荒诞,情之所至,也偶尔忍不住“三字经”。但无论是哪种体裁和题材的作品,其“发飙”时没有一处是矫情,来得合情合理,也停在最恰到好处的度上。“我追求的不是深刻,是和谐。”

也许,汪曾祺作品的和谐之美,就是表面上的不和谐。看他的画作和读他“人间”系列的散文集一样,都像逛菜市场却又不能马上吃到,越看越饿。这份饿,在那幅“关中人不识螃蟹”时达到顶峰,想到老头儿对螃蟹本质的经典概括“螃蟹的样子很凶恶,很奇怪,也很滑稽。凶恶和滑稽往往类似”,《红楼梦》里蟹宴时的咏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自然浮现,接下来就是“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了,那只好赶快“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不怕您笑话,看完展,马上冲到附近小酒馆,一盘醉蟹、一盘江南的水生植物——也就是老头儿笔下的“救命粮”。好在画展办在杭州,随处都能找到这两样,要是北京还麻烦了。

等到吃完了,咂摸“指上沾腥洗尚香”时,问题来了:在浙美三楼看齐白石黄宾虹对照展时,两位大师当然绘画造诣更高,展上“好吃的”甚至更多,鱼虾蟹瓜果蔬俱全,为啥就没感觉饿,而是抱理智态度纯艺术欣赏呢?

也许是因为传统的艺术家无论风格各异,但都信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齐白石论画“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而汪曾祺则坚信生活和艺术的位置是平等的,因此执著于关注那些日常细小的情趣。汪曾祺单纯的学生出身,笔下却有五行八作,万紫千红,却无不生动。他对众生万物并非艺术家的上帝视角,而是坐在观众席中和大家一起吃瓜看戏。具体到他画的东西,观者也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本人的爱不释手,他的喜爱有加,他的饱含深情,却选择了浅浅输出。

透过现象强调本质,还是在早已看清后略过本质描绘现象,这是个问题,哪一个更正确更高明,这不好说,起码习惯后一种的汪曾祺,就像他喜爱给人买菜做菜那样,是善良可爱而不自私的。

(黄哲)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