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宫”李文儒眼中的“紫禁城600年”

(记者 林春茵)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时空系列的口红“宫墙”在某电商平台上又一次卖断货。在《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一书中,李文儒告诉读者,欣赏紫禁城最好的位置,是景山公园里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

“老故宫”李文儒眼中的“紫禁城600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10-08 13:3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0-10-08 13: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老故宫”李文儒眼中的“紫禁城600年”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在接受在中新网记者采访。张旭阳 摄

中新网福州10月8日电 (记者 林春茵)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时空系列的口红“宫墙”在某电商平台上又一次卖断货。口红“宫墙”的“红”,就是紫禁城里宫墙那种特别的红。在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看来,这种宫墙红,有特别含义。

7日晚间,李文儒在福州三坊七巷街区开讲故宫文化。他亦著述介绍故宫文化,带领民众探访紫禁城的帝王之轴和东宫西宫,“在现代理念关照下,理性解读古老的紫禁城”。

今年正值紫禁城落成600年,作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故宫如今成为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胜地,仅2019年游客量即超过1900万人次。

在李文儒所提供的照片里,紫禁城落成时与皇城、与京城、与天地山川的关系,在数字技术帮助下得以虚拟呈现;在俯瞰视角中,一片金瓯浮现于“沧海”之上的大格局、大气象蒸腾而出。

“在过去的皇帝、臣民心中,紫禁城是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李文儒说,与北京城民居的低矮、灰色调相比,只有紫禁城是高大的,是黄色、红色和金色的,“绝对皇权,在皇宫紫禁城的营建中具体化为体量、高度、形态、色调、道路的绝对霸权。”

“紫禁城很美。”李文儒说,紫禁城的选址、布局、造型、着色,那些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建筑群,高低错落、宽窄相间,变化差异间的和谐与均衡,“却是在建筑理学的指引下完成的,并非是建筑美学。”

李文儒守护故宫十余载。他很清楚,紫禁城的宫墙长近20000米,若沿宫墙疾走一圈,少说也得4个小时;墙脊之奢华,宫墙之高、厚,“是一种凸显皇家威严气势和保障帝王专制意志的独特修饰”。李文儒说,宫墙如血的特别红色,也是这个意思。

在李文儒看来,如今,当民众乐于“把故宫带回家”,热衷于买“宫墙”口红,是因为故宫已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早已不是充满权术宫斗之地,“满眼的红色,即使红得发紫,你也只会感到热烈热闹,或者宁静和暖。”

民众借影视剧所熟悉的紫禁城“延禧宫”里,有座风格为西洋式宫殿的水晶宫。水晶宫因大清终结而半途而废,延禧宫北部建筑还曾被军阀飞机炸毁。后来,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最好的文物库房,近年更添置美国、法国等多国精密仪器,专事研究中国古陶瓷,备受业界关注。

“延禧宫的巨变,是昔日皇宫转型为现代博物馆的小小缩影。”李文儒说。

故宫百万件藏品中,有数万件来自近600位捐赠者的个人所藏所爱。李文儒两本新书的内封,就取自吴冠中所捐的“紫禁城”同名画。

一幅画中,沉重粗黑的“紫禁城”三个大字与压在其下的五彩色块构成奇特画面。对此,李文儒解读为:直击皇宫文化、皇权文化以及专制文化镇压生命扼杀人性的本质。

另一幅画,则以明快色调以及抽象墨彩,将紫禁城的色彩与游人流动的色彩融合,对已经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故宫,抒发“今属人民之城”的情怀。

在《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轴》一书中,李文儒告诉读者,欣赏紫禁城最好的位置,是景山公园里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他说:“要像鸟儿一样去看故宫。俯视也好,平视也好,决不能是仰视,更不能膜拜。”(完)

(林春茵)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