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同10月15日电 (李雪峰)“文物本就是社会公众的创造,今天应重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15日在山西大同表示,文物不应被锁在库房,而应重回人类社会的生活。
当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20开明文化论坛开幕。单霁翔做了题为“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主旨演讲。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开放区面积超过50%,达到52%,2015年达到65%,2016年达到76%,现在已超过80%。对此,单霁翔表示,文物只有被人们看到,才会被修得最有尊严。而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让文物活起来,是今天文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遗产的保护既不是政府的专利,也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都应参与的社会事业,应该给予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单霁翔说。
演讲中,他还分享了大明宫遗址保护的案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明宫遗址曾居住着10万民众,由于不能施工,生活条件极其不便。经过规划后,10个月拆迁了350万平米的房子,民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他说,这些沉睡在地下的文物如果不被展示出来,将不断遭到破坏。而把考古遗址变成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园,既是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也使得民众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城市历史得到彰显,还吸引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对此,单霁翔认为,数量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民众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有关部门也更加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要注重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应该用现时的优势随意处置这些遗产,而应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
单霁翔还以三十多个国家联手拯救埃及努比亚文物遗址为例,阐述世界遗产作为人类文明重要载体所具有的特殊传承功能。
“文化遗产资源,从来都不是哪个国家或城市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他说。(完)
(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