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如期进行,预示着首都文化艺术舞台逐步走向正常化。作为在今年全球抗疫背景下举办的一届特殊的艺术盛会,北京国际音乐节组织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在国际交往严重受阻的情况,没有外籍艺术团体、音乐家参演,相较往年演出阵容和规模都有所缩减,但音乐节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中国概念”在今年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比往年更加醒目。中国作品、中国乐团、中国音乐家扛起了今年音乐节的艺术大旗,助力今年的音乐节实现了艺术“内循环”。
特殊时期
舞台仍有新作涌现
自“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便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作品最及时、最具权威性的舞台,年年有新作,届届有新曲,佳作频现,余音不绝,证明了这一艺术理念的成功和价值。而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即便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国概念”舞台仍然有新作涌现。
今年,武汉籍作曲家邹野承担起这届音乐节的新作创作的重任。在10月10日的开幕音乐会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邹野创作的声乐及合唱交响曲《无题——献给2020》进行了世界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执棒来自北京和武汉两地的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和武汉爱乐乐团联袂演出,这部新作以向抗疫英雄致敬为主题,是音乐节紧扣现实,讴歌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今年音乐节“中国概念”舞台上的重头戏。
同时在10月20日的闭幕音乐会上,作为音乐节多年艺术伙伴的中国爱乐乐团迎来迟到的20岁生日庆典,在这场庆祝乐团创办二十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一部名为《致敬2000》的中国爱乐乐团20周年经典作品联奏精彩上演,而这部作品同时也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概念”息息相关。在这部23分钟的作品中,选编了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而这两部作品都是音乐节的“中国概念”历史上的代表作。
追忆过往
始终关注中国作品
2002年音乐节首次提出中国概念伊始,以陈其钢、叶小纲、郭文景、谭盾、周龙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便云集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便是当年他在音乐节的首场个人专场音乐会中上演的作品,同时也是作曲家本人的代表作。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联合委托陈其钢创作的作品,并于2017年在音乐节舞台首秀,并题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演出两部作品的都是中国爱乐乐团,此次两部作品以改编的形式再度亮相,不啻为对音乐节所推出的中国当代作品的一次历史性追忆。
可以说,“中国概念”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过去二十三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创建,从早年为杰出中国作曲家搭建平台,到委托创作交响乐、歌剧新作,从当打之年的谭盾、叶小纲、郭文景、陈其纲等,到杜韵、周天等新一代中国作曲家,从斩获普利策音乐大奖的歌剧《白蛇传》到《天使之骨》,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对中国作曲家、中国作品保持着持久的关注。
共同成长
00后音乐家亮相舞台
“中国概念”在与一代代中国作曲家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同时,中国音乐家特别是中国青年音乐家也得到了锤炼与进步的机遇,今年有十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90后、00后小提琴家轮番登台,演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多位生于千禧年的年轻音乐家亮相闭幕音乐会,与和他们同龄的中国爱乐乐团一同登台献艺,成为今年音乐节舞台的主力军。
而国内交响乐团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关注下,通过过往二十多年走过了职业化发展之路。在北、上、广、深之外,全国各地的职业乐团不断加入到音乐节的演出行列。今年武汉爱乐乐团首次参演,不仅在抗疫胜利的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也让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本土乐团大家庭中又增添了新的成员。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还特别邀请到了郭文景、叶小纲、周龙、陈其钢和周天这些带着中国概念“标签”的音乐家,在线上的音乐下午茶栏目中推出两期中国概念的专题内容。结合音乐家畅谈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合作的经历,赏析代表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全景呈现中国概念的题中之义,更从作曲家艺术生涯阅历的角度,呈现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中国概念”成型、成熟的巨大作用。
虽然以“国际”二字立节,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情怀始终如一,在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中国作品、中国乐团、中国音乐家支撑了一届前所未有的艺术盛会,国内音乐生产力和艺术被盘活和激发,这足以证明北京国际音乐节所坚守的“中国概念”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验的。
指挥余隆
欧阳娜娜
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如期进行,预示着首都文化艺术舞台逐步走向正常化。作为在今年全球抗疫背景下举办的一届特殊的艺术盛会,北京国际音乐节组织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在国际交往严重受阻的情况,没有外籍艺术团体、音乐家参演,相较往年演出阵容和规模都有所缩减,但音乐节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中国概念”在今年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比往年更加醒目。中国作品、中国乐团、中国音乐家扛起了今年音乐节的艺术大旗,助力今年的音乐节实现了艺术“内循环”。
特殊时期
舞台仍有新作涌现
自“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便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作品最及时、最具权威性的舞台,年年有新作,届届有新曲,佳作频现,余音不绝,证明了这一艺术理念的成功和价值。而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即便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国概念”舞台仍然有新作涌现。
今年,武汉籍作曲家邹野承担起这届音乐节的新作创作的重任。在10月10日的开幕音乐会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邹野创作的声乐及合唱交响曲《无题——献给2020》进行了世界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执棒来自北京和武汉两地的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和武汉爱乐乐团联袂演出,这部新作以向抗疫英雄致敬为主题,是音乐节紧扣现实,讴歌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今年音乐节“中国概念”舞台上的重头戏。
同时在10月20日的闭幕音乐会上,作为音乐节多年艺术伙伴的中国爱乐乐团迎来迟到的20岁生日庆典,在这场庆祝乐团创办二十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一部名为《致敬2000》的中国爱乐乐团20周年经典作品联奏精彩上演,而这部作品同时也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概念”息息相关。在这部23分钟的作品中,选编了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而这两部作品都是音乐节的“中国概念”历史上的代表作。
追忆过往
始终关注中国作品
2002年音乐节首次提出中国概念伊始,以陈其钢、叶小纲、郭文景、谭盾、周龙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便云集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便是当年他在音乐节的首场个人专场音乐会中上演的作品,同时也是作曲家本人的代表作。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联合委托陈其钢创作的作品,并于2017年在音乐节舞台首秀,并题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演出两部作品的都是中国爱乐乐团,此次两部作品以改编的形式再度亮相,不啻为对音乐节所推出的中国当代作品的一次历史性追忆。
可以说,“中国概念”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过去二十三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创建,从早年为杰出中国作曲家搭建平台,到委托创作交响乐、歌剧新作,从当打之年的谭盾、叶小纲、郭文景、陈其纲等,到杜韵、周天等新一代中国作曲家,从斩获普利策音乐大奖的歌剧《白蛇传》到《天使之骨》,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对中国作曲家、中国作品保持着持久的关注。
共同成长
00后音乐家亮相舞台
“中国概念”在与一代代中国作曲家并肩作战,共同成长的同时,中国音乐家特别是中国青年音乐家也得到了锤炼与进步的机遇,今年有十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90后、00后小提琴家轮番登台,演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多位生于千禧年的年轻音乐家亮相闭幕音乐会,与和他们同龄的中国爱乐乐团一同登台献艺,成为今年音乐节舞台的主力军。
而国内交响乐团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关注下,通过过往二十多年走过了职业化发展之路。在北、上、广、深之外,全国各地的职业乐团不断加入到音乐节的演出行列。今年武汉爱乐乐团首次参演,不仅在抗疫胜利的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也让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本土乐团大家庭中又增添了新的成员。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还特别邀请到了郭文景、叶小纲、周龙、陈其钢和周天这些带着中国概念“标签”的音乐家,在线上的音乐下午茶栏目中推出两期中国概念的专题内容。结合音乐家畅谈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合作的经历,赏析代表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全景呈现中国概念的题中之义,更从作曲家艺术生涯阅历的角度,呈现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中国概念”成型、成熟的巨大作用。
虽然以“国际”二字立节,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情怀始终如一,在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中国作品、中国乐团、中国音乐家支撑了一届前所未有的艺术盛会,国内音乐生产力和艺术被盘活和激发,这足以证明北京国际音乐节所坚守的“中国概念”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