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热度”留得下余温,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

近日,一位知名歌手的微博引起热议,“本希望无论是在音乐市场……能有一些水花和共鸣。给正能量以流量,给真诚的创作以尊严,给好作品、好演员、好歌手以热度,不让“劣币驱逐良币”,也应成为一种共识。

让“热度”留得下余温,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

2020-11-08 01: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各位听众,晚上好。

近日,一位知名歌手的微博引起热议,“本希望无论是在音乐市场……能有一些水花和共鸣。但事实就是,甚至都没有人知道发专辑了……我承认我羡慕那些流量歌手了。”而与之相对的,是网络热搜榜单中频频出现的某演员因“乌龙微博事件”制造的多个话题、某主持人因节目中涉及他人隐私爆料引出的“连环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热度”的那些事儿。

热度意味着流量,进而产生传播效果和价值,这是互联网空间的一层逻辑。流量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是人们的注意力,渗透着人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付诸的关注程度和情感投入。

对流量的获取,本质上应该是价值和内容的输出。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为何大众对“蹭热度”不屑一顾——大众并不排斥“流量”,排斥的是为博眼球、争“热搜”而不择手段,排斥的是对营销和热度的追求大于对专业的追求,排斥的一个事件和话题被无意义地反复“消费”,挤占着有限的关注空间。

一味追求“速成”,极有可能“速朽”。当八卦爆料、隐私揭秘、话题炮制、“人设”炒作等“新闻”冲上热搜榜,也许会给当事人带来“被追捧”的刹那错觉,甚至契合了一些人信奉的流量为王、颜值变现的急功近利心态。但殊不知,这些只换得来一时关注,却得不到恒久回眸。这般“热度”,该凉一凉了。

真正的热度,是跬步积累之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至千里、成江海”。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是场长跑,仅有爆发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以专业精神打底的实力和耐力。当“热度”留得下余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才能沉淀出真正的生命力。

“不在热搜榜单的作品和人,是没有市场的”,这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热度,是求同存异的互联网空间中凝结出的审美共识。它永久存续于人们心中的艺术榜单上,不必“cue来cue去”。这种姿态绝不会是讨好、迎合的,而是致力于引领时代之风,带给人们新的艺术体验和心灵启迪。

人们心中的共识,来自艺术家用作品和实践一步步跋涉出的心灵地图。热度背后,是对艺术的深沉热爱、久久为功。为什么谭元寿先生的逝世引发网络广泛追思和热议?因为人们有记忆、互联网有记忆。斯人虽逝,谭腔犹唱,谭门七世,独步梨园——人们记得1984年创排的京剧《红岩》中,谭元寿饰演许云峰,36年后,谭元寿的孙儿登台,饰演着同样的角色,热度不减。为什么上海戏剧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演员奚美娟与同学分享的“演员十诫”一度刷屏?因为这段话言简意赅体现了艺坛风气之变,希望演员“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脱下服装卸完妆以后,不要演戏,不要把鼻子翘得高高”。为什么《平凡的世界》无论何时改编成话剧、电视剧,都能不断“翻红”?因为我们看到真挚的感情,也看到创作者对角色的缺点爱恨交织的批评,体会到创作者对作品的那颗传世之心。

诚然,在创作实践中打磨技艺、砥砺品德,应成为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但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个热度的制造者、参与者、见证者?手持键盘,也应心怀敬畏。每一次点赞、每一条留言,都是一次郑重的发言和表态,体现着我们心中的价值判断、艺术指标。给正能量以流量,给真诚的创作以尊严,给好作品、好演员、好歌手以热度,不让“劣币驱逐良币”,也应成为一种共识。

热度之“热”、流量之“流”,充分体现出瞬息万变的特性。信息丰富的互联网时代,似乎带给文艺工作者一种时刻被“顶替”的危机感。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摆在面前——“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以德从艺,以作品立身,网络记得住,观众看得见,时间留得下。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