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文化名家这样说

文化扶贫提升百姓幸福感  人民网文娱:近日,您写的《太行沃土——河北阜平脱贫攻坚纪事》入选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文化名家这样说

2020-11-25 08: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欧阳黔森在脱贫攻坚一线采访(右)。受访者供图

以文艺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人民网文娱: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战中,从来都不缺少文艺的身影。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家应该承担起哪些责任?

欧阳黔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样宏大的时代背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契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用文艺的形式展现出来,创作出文艺精品。

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可爱的笑脸。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体现出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人民网文娱:由您担任编剧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播出后受到很多观众喜爱,大家称赞剧情十分真实。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怎样才能做到接地气、入民心?

欧阳黔森: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以工匠精神面对每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所思所想,怎么可能写好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

这部作品关注的是乌蒙山区和武陵山片区接合部一个极度贫困的地方,讲述了花茂村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蜕变故事。创作前后,我曾十几次到花茂村采访,历时两年之久,跟当地的老百姓在一起,很熟悉他们的生活。

想写好脱贫攻坚的故事,就是要“眼见为实”,千万不要“道听途说”,坐在家里写一部脱贫攻坚的作品,那是不可能的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时代脉搏,挺立时代潮头,深刻领会“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含义。

作家必须要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记录、书写脱贫攻坚进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作家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品就有可能跟老百姓在一起;作家脚上沾满泥土,作品才有可能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郭冠华)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