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水操学堂重新对外开放

(记者 于立霄)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北京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内的水操学堂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此进行的《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也同时开幕。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重新布置的《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当天在耕织图景区的水操学堂内对外开幕,展览面积增加了20%,达到584平米。

北京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水操学堂重新对外开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0-12-01 16: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于立霄)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北京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内的水操学堂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在此进行的《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也同时开幕。

耕织图景观位于颐和园西北部,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一处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当年,乾隆造园时特意将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颐和园前身),耕织图景观遭到严重破坏,此后这里成为清朝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再之后,耕织图地区的功能和归属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厂房和生活区,园林景观完全丧失。

1998年,颐和园将耕织图地域收回,经过专家论证、政府批准,耕织图综合整治工程得以实施。2004年9月,耕织图景区正式开放;2019年,耕织图景区进行关闭改造。

经过一年的升级改造,重新布置的《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当天在耕织图景区的水操学堂内对外开幕,展览面积增加了20%,达到584平米。

此次展览共有七个展厅,通过大量的展品、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和珍贵的历史档案,讲述了耕织图景区的历史变迁,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以耕织为代表的农桑文化。展览分为“耕织图”沧桑、昆明湖水操学堂悲歌、耕织图的再现、清代皇家园林石作工艺四大主题。

展览还依托学术研究,增加了现代化数字展览展示,设置二维码导览、数字沙盘动态投影、耕织图大事记交互投影、互动式触控农具等科普互动展陈,使展览展示更加生动,贴近青少年,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完)

(于立霄)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