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IP、创意……中国文旅产业的多样赋能之道

戴上VR眼镜,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申领一张身份卡,享受鼓浪屿VIP的品质生活;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在展会期间的平行会议上指出,近年来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数字、IP、创意……中国文旅产业的多样赋能之道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020-12-08 19:27
2020-12-08 19: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数字、IP、创意……中国文旅产业的多样赋能之道

新华社厦门12月7日电(记者褚萌萌、付敏)戴上VR眼镜,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申领一张身份卡,享受鼓浪屿VIP的品质生活;走进主题密室,穿梭到古今中外的奇幻时空……

在中国,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高附加值、沉浸式的深度游和个性游层出不穷。为文旅产业赋能有多少种可能?正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从中可一窥其解。

数字赋能,智慧“云”游

“起飞了!”一名戴着MR眼镜的观展者说着伸出手,仿佛想去触摸眼前的逼真图景——一架飞机正从航母“辽宁号”上起飞。

展厅内,VR观景台、学习机等打破时空的局限,可让观展者体验各处红色景区、参观红色展馆。这套智慧党建系统已应用在北京、南昌等多地的红色教育基地。

“以智能技术呈现党史故事,能够增加学习中的互动体验,更生动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策展方厦门文广会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高雅妮介绍。

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数字赋能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在展会期间的平行会议上指出,近年来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展会上,线上线下智能技术随处可见,数字赋能文旅成果斐然:厦门湖里区展馆中,王船、布袋戏偶等非遗项目的数字模型呈现在大屏幕上,旋转、拖动即可观其细节;咪咕5G+展馆则集纳了VR逛展、直播逛展等多种“云”游方式……

数字、IP、创意……中国文旅产业的多样赋能之道

在鼓浪屿展馆内,游客正在与鼓浪屿生活卡的概念板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褚萌萌 摄

IP赋能,品质享游

文博会期间,成熟的文化IP和新颖的创意IP相映成趣:非遗技艺马尾绣、画家常玉的画作借由服饰、器具等产品吸睛正盛;一旁,大眼睛的瓷质鲤鱼栩栩如生,这是泉州青年基于家乡“鲤城”的别名开发的文创产品……

近年来,一批文旅项目通过加载IP,提升了品质,收获大众认可,实现资源变现。如何打造IP,是业界的热门话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平行会议上提出,做IP不是简单地画一个形象,而是做一个故事,是故事、形象、产品、品牌等多维度的结合。

对于IP的新认知正在被付诸实践。展会上,鼓浪屿发布了新IP:以一张权益卡为载体,佐以简洁的视觉设计,琴岛的景点、商铺以及历史、人文,通过旅游、收听、阅读等多种方式,集约成一个线上线下一体的独特文化场域。

“鼓浪屿自身就是一个大IP,有着丰富的故事。”鼓浪屿生活卡品牌运营官、新格文创集团董事长苏晓东说,“它需要好的表达,无须额外创造新形象、新概念”。

他介绍,鼓浪屿新IP是“基于真实的生活”,糅合了有趣的人、有品质的产品服务、有故事和情怀的场景空间,以期带给来客更有质感的经历。

数字、IP、创意……中国文旅产业的多样赋能之道

  观展者正在通过VR眼镜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程。新华社记者褚萌萌 摄

创意赋能,新颖乐游

“中国年轻人中有一个叫作‘密室远征团’的新群体,会相约打卡各地好玩的密室。”在文博会上亮相的密室品牌“千户之屋”创始人陈少卿介绍。

该品牌成立于2013年,目前在全国有十余家分店,研发主题50余个,累计接待玩家超100万人次,其中不乏陈少卿所说的“密室远征团”。解谜和逃脱的乐趣,促使年轻人们将密室当成景点,甚至不惜专程“打飞的”前来。

“千户之屋”的3000平方米“密室小镇”即将在厦门开业。届时,密室成为城市新景点将更为“名正言顺”。

在创意设计的加持下,文旅产业的内涵正在拓展。不仅是密室,文博会上轮番登场的动漫展、民宿等,正在从文旅消费的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转变成主要目标对象。

“只有创新,才能有特点、有突破。”展会中的“创意工美”作品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岳嵩说,该展选取展品看中的就是其技艺、材料、设计等方面的创意。

岳嵩认为,创意是多维度的,不仅是作品、产品本身,更要从推广、运营、消费等行业全链条上有所创举,这是需要全体业内人士思考的问题。

(褚萌萌、付敏)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