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体”专利认证一百年

之后,“聚珍仿宋版”的名号,将随着中华书局一套大型丛书的出版发行,声名远播四方,享誉大江南北。之后,“聚珍仿宋版”的名号,将随着中华书局一套大型丛书的出版发行,声名远播四方,享誉大江南北。

“仿宋体”专利认证一百年

来源:千龙网    2020-12-21 04:35
来源: 千龙网
2020-12-21 04: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整整一百年前,时为1920年8月,刚过“不惑”之年的丁辅之(1879—1949,又名丁仁),收到了一封政府批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字体发明者和使用者。

内务部批第六三五号

原具呈人聚珍仿宋印书局经理丁仁,呈一件呈送仿宋欧体字模暨样本,请注册给照由:据呈称广征宋版书籍,精摹字体,出资聘人仿刻铅质活字,精制铜模,范铸铅字,仿宋版格式排成书籍,现总计铸成之字有头号、二号、四号及二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计五种;已摹写样本陆续创铸者,计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等字,又创制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凡已制未成之字共计八种,一俟全副制成即可分次发行。等情并将已制成之头号钢模及铅字等五种暨仿宋欧体字模样本,聚珍仿宋版式样本各二份,注册费五元到部。核与著作权法第七条暨第十三条尚属相符,应准注册。给照以后,续成之字仍应及时呈送备案,合行批示执照,并发此批。

中华民国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署内务总长张(印)

丁氏发明的这种字体,在中国古典书法与现代印刷工业之间架设了一条通道,也为追逐复古风尚的国人提供了一种批量制造的标准。丁氏发明的这种“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使得中国传统书籍(尤其是木板刻印书籍)的印制,开始摆脱对纯手工的依赖,不再只依赖于底版书写者、刻版工匠以及刻印书籍出资人与投资者本身的偏好与个性,而可以成为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还可以随之成为全民普及性质、物美价廉的一种文化熏陶。

为先父编印诗集,丁氏兄弟创制“聚珍仿宋版”

1919年,丁立诚所著《小槐簃吟稿》刊印面世。丁氏并不是什么明清两代的“古人”,只不过清末一介文人。中华民国刚一成立,丁氏即病逝;《小槐簃吟稿》是他的两个儿子(丁辅之、丁三在两兄弟)为其刊印的诗集,以资缅怀先父。

这一部诗集正文印制使用的是三号方体字,虽形体方正庄重,但却不是市面上常见的横细竖粗的“宋体字”,而是横竖笔画结体均匀,富于清朗劲挺的楷书意味。

丁氏兄弟从1911年开始筹划为先父编印诗集,却始终觉得当时通行的方形“宋体字”,庄重有余、灵秀不足,印行诗集不应该用这么刻板重拙的字体。可是,当时根本找不到,也没有现成的符合其标准的那种“理想字体”;市面上普遍存有的,皆是沿袭、套用或局部修整清代官版刻书标准字体,皆为横细竖粗的方形“宋体字”,模式无一例外。丁氏兄弟想要的那种,流露着清秀流畅楷书笔意,又有略微连动态势的精雅字体。失望之余,从小饱读经典、精于书法篆刻的两兄弟心生创意,决意自己动手,刻铸一套合乎自己心意的字模。

丁氏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原本打算以黄杨木刻字(曾试刻过一批),但工费太大,才决定易木为铅,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并精制铜模,范铸铅字。

时至1916年,这种经过丁氏兄弟加工设计之后的楷体字,这种经过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他们即将这一字体命名为“仿宋欧体字”。

丁氏兄弟为之钟情并因之倾力创制的这种字体,其出现的年代,远远早于已经明清两代固化为方形符码的“宋体字”,它的形态根基仍然是楷体字,成形时间是早于宋代的“欧体字”。

所谓的“欧体字”,即其开创者欧阳询所书字体,这一字体的出现,若按年代划分则应称之为“初唐体”,而绝非“宋体”,似乎也更不应命名为“仿宋体”。只因这种“欧体字”,在宋代才被书商及印书者摹写定型,大量使用于刻板印书,成为宋版书的“标配”字体。

一百年前,丁氏兄弟为“欧体”正名,明确称其创制的字体为“仿宋欧体字”。与此同时,还为以此字体为核心技术,摹仿宋版书版式的活字印书版式命名,称之为“聚珍仿宋版”。此新发明的版式与“仿宋欧体字”一道,共同申报国家专利。

所谓“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是认为“活字”一词不雅,而替之以“聚珍”一词,“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于丁氏兄弟而言,此“聚珍”前缀,除了沿袭成说、有所增饰之外,或可用来形容丁氏兄弟多年聚集宋版字体样本,多年精心铸造,方得成就珍贵字模之意。

须知,“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还未申报专利之际,丁氏兄弟之一丁三在,即不幸于1917年英年早逝。其兄丁辅之,全力承续兄弟合作未竟之事业。

当商务印书馆希望与之合作,觉得“聚珍”二字太过繁冗不欲在书籍中予以标示时,遭到了丁辅之的断然拒绝。不久,丁辅之创办“聚珍仿宋印书局”,一时名扬海内。后虽为中华书局购并,丁氏仍一直居于技术总监地位,且“聚珍仿宋版”的专利名称,一直明确地标示于所印书籍的版心及页面之上。

可以说,“聚珍”二字,从被丁辅之用于专利名称开始,一直处于与“仿宋”二字同等重要之地位。“聚珍”二字,包蕴着丁氏兄弟共同创制专利字体与版式的某种独特情感寄托。

“聚珍仿宋版”称得上保存国粹

上海《民国日报》于1916年10月30日刊发的,一篇题为《保存国粹之苦心》的未署名文章,此文可能是国内现存最早记述“聚珍仿宋版”创制始末的文章。

保存国粹之苦心

杭州丁竹舟、松生两先生,家富藏书;若子若孙,无不刚经柔史,日事考订。而名三厄,字不识者,为南社巨子,尤其精目录之学,常慨宋元本之渐稀,聚珍板之适用。去冬,偶游浦东之王家港镇,爱其地方僻静,因赁程氏唐氏屋,召集写工、木工、刻工;仿欧宋体字,琢黄杨木坯,剞劂求精,选择从严,定名曰“聚珍仿宋印书局”。近已迁来沪上美界北火车站均益里六弄,将预备雕铜模、浇铅字,排印成书,当为印刷界中开一异彩。闻斯举,缪筱珊、章太炎诸先生极为赞许。惜其未招股分,以致经济支绌,未能求其速成。噫,此实保存国粹之必要,竟无海内资本家出而提倡之。如不识者,真有心也。其自撰缘起云:

中古书契之作,手续繁而功用简,刻竹以为记载,汗简以靳保存,至不便也。自蒙恬造笔,乃多书缣;蔡伦造纸,乃有书卷。迨及随开皇中,雕撰遗经,镂版以始。唐五代因之,至北宋而其道大备。其时刊本率由能书之士膳写上版,故字体书各不同。元以降,赵松雪之书盛行,刻书者多用之。讫有明隆万时,用有专作方体之书工,以备锓版者,即今日所盛行之“宋体字”所从出也。夷,考北宋刊本以大小欧体字刻版者,最为适观。以其间架、波磔、秾织得中而又充满,无跛倚肥矬之病。“宋体字”之所由仿也。乃阅时既久,欧体寖失,遂成今日膚廓之字样。好古者乃有欧宋体字之倡导,非矫同,实反古也。

清初以右文之治,网罗一代人心,武英殿校刊古今书籍甚夥,聚珍版乃应时而作,是为活字印书中兴时代。盖活字印书,宋代已有为之者,以其费廉于锓版也。于是有泥字、瓦字、锡字、铜字、木字各种之制作。然武英殿木字刊刻至二十五万个以上,则不得谓非空前之活字矣。清季海禁开,西洋输入铅制活字及机器印书之法,始由香港教会制中国字一付,专为排印教会书籍之用,时称“香港字”。其分寸若今之“四号字”。日本乃推广,制成大小铅字七种,以供中国印书之用,谓之“明朝字”,人咸便之。活字印书之业,乃大盛。今之号称能自制活字,以应印书之求者,特由日本所输之字转制以成,非能写刻字样以为之也。故字体所限,仅为膚廓之“宋体字”一种而已。

夫版本之所以贵乎北宋者,非徒以其古也。其字体之端严,刊刻之精良,实为各种刊本之冠。三厄有鉴于此 ,因制为欧宋体活字,刻木模蜡,范铜浇铅,经种种手续,成方体字七种,长体字三种,扁体字三种,以应好古者之所需求。非敢曰以因为创,遂欲放异彩,于印书界中,亦备一格,俾印书者得以採择云尔。

上述近千字介绍中,有700余字的内容摘自丁三在所撰《聚珍仿宋版缘起》,此文后来辑入丁辅之印制的《聚珍仿宋版式各种样张》的宣传册中,乃丁氏兄弟创制专利历程的最为确凿、最为直接的历史文献。

之后,“聚珍仿宋版”的名号,将随着中华书局一套大型丛书的出版发行,声名远播四方,享誉大江南北。

声名远播四方,享誉大江南北

丁辅之拒绝删去“聚珍”二字,与商务印书馆断绝合作关系之后,从1919年起,中华书局已经确定盘并聚珍仿宋印书局。1920年6月,双方议定正价二万六千元的盘并金额。可能是出于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出于增加谈判筹码的需要,1920年11月5日,聚珍仿宋印书局还向农商部申请了注册商标。不久,1921年初,双方即议妥全部条件,正式订立合同。是年6月6日的《申报》刊登了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启事:“本局已并入中华书局总厂,以后关于法律上权利义务完全由中华书局代表。”

中华书局收购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以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盘并之后,中华书局方面允准丁氏享有“聚珍仿宋版”专利三十年。同时还与其订立为期十年的聘任合同,由其担任新设的“聚珍仿宋部”主任。

就在聚珍仿宋印书局与中华书局商洽盘并事宜的这一年,1920年,雄心勃勃的中华书局,开始筹备辑印《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这套丛书涵盖中国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精要,全套丛书达到了一万一千三百零五万卷,分订为二千五百册。印制这一大型丛书的重任,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聚珍仿宋版”。或者说,极有可能正是因为出于要印行《四部备要》的考虑,中华书局才毅然决然地启动了盘并聚珍仿宋印书局的计划,且仅用一年时间即完成了此计划。

从1922年开始,中华书局开始对外发布《四部备要》“第一集”预约;1923年,发布第“第二集”预约。到1926年,《四部备要》全部开始预约订购。所有预约也全部额满,各地的订购需求仍然源源不断。中华书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之下,开始多次重辑重印,并开展分部、拆分预订、单套零售等多种销售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读者。至1936年时,《四部备要》整体上已经重印了6次之多。

就在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四库备要》,总体工作非常繁重且相关人员与机构均超负荷运转之际,社会各界慕名而来,要求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各类印刷品(名片、贺卡等)、读物、著述、文集者也是络绎不绝。中华书局“聚珍仿宋部”一时门庭若市,工作人员则已显疲累之态,接件印制周期往往一再延后,一拖再拖。即便登门求印者,乃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概莫能外。

“聚珍仿宋版”屹立不倒

在巨量的印制任务与多次重辑调版的工作压力之下,丁辅之仍然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地维系着“聚珍仿宋版”这块金字招牌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他非常看重“聚珍仿宋版”的知识产权,乃至《四部备要》的版权页面上,都印有“丁辅之监造”的字样。

随着《四部备要》丛书的风行于世,用“聚珍仿宋版”印制的书籍品类日益增多,早已不再局限于《四部备要》丛书本身,诸如《十三经注疏》《四史》《二十四史》《相台五经》《文选李善注》等传统经典,“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唐宋诗文名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集也于1924年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后隆重推出。

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名流也纷纷以“聚珍仿宋版”印制个人文集为时尚,如梁启超的文集《饮冰室全集》八十册一套的“大部头”,即是在1926年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发行的;又如1932年张謇的文集《张季子九录》,也是以“聚珍仿宋版”印制推出,其子张怡祖于扉页题写了书名之后,又于后页郑重地题写了“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的字样,充分说明了社会名流对以“聚珍仿宋版”印制文集的重视与喜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书局印行的书籍中,有的就直接在封面签条上印有“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字样,以此招徕读者的注意。

随着《四部备要》的持续十余年不断重辑重印,“聚珍仿宋版”的风靡有力推动着“仿宋体”这一字体的风行。上个世纪初二三十年间的字体设计与制作经验之积淀,以及在这一历程中逐渐培育并稳定下来的读者视觉习惯,使得“仿宋体”的字体类型风行中国,这已成为无可争辩、无须赘言的事实。

1949年,身患眼疾多年的丁辅之逝世。丁辅之逝世之后近半个世纪间,丁氏兄弟创制的“聚珍仿宋版”使用频次逐渐减少,最终基本停用。因这一活字排印版式,大多适用于线装竖排繁体(正体)字书籍,而1949年之后的中国国内印书行业,已不具备这样的市场需求。

如今, “仿宋体”因其字体的端庄美观,还经常被使用于印制“红头文件”的正文内容。政府文件与公文,在中国国内一直套用固定的字体与格式——标题字体为“宋体字”,正文内容为“仿宋体”。这一套固定模式,至今没有大的改动,“仿宋体”依旧在国家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独特地位。也正因为如此,由“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的创制所肇始的,“仿宋体”在中国国内的流行度与影响力,实在是不可低估。

整整一百年前,时为1920年8月,刚过“不惑”之年的丁辅之(1879—1949,又名丁仁),收到了一封政府批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字体发明者和使用者。

内务部批第六三五号

原具呈人聚珍仿宋印书局经理丁仁,呈一件呈送仿宋欧体字模暨样本,请注册给照由:据呈称广征宋版书籍,精摹字体,出资聘人仿刻铅质活字,精制铜模,范铸铅字,仿宋版格式排成书籍,现总计铸成之字有头号、二号、四号及二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计五种;已摹写样本陆续创铸者,计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等字,又创制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凡已制未成之字共计八种,一俟全副制成即可分次发行。等情并将已制成之头号钢模及铅字等五种暨仿宋欧体字模样本,聚珍仿宋版式样本各二份,注册费五元到部。核与著作权法第七条暨第十三条尚属相符,应准注册。给照以后,续成之字仍应及时呈送备案,合行批示执照,并发此批。

中华民国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署内务总长张(印)

丁氏发明的这种字体,在中国古典书法与现代印刷工业之间架设了一条通道,也为追逐复古风尚的国人提供了一种批量制造的标准。丁氏发明的这种“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使得中国传统书籍(尤其是木板刻印书籍)的印制,开始摆脱对纯手工的依赖,不再只依赖于底版书写者、刻版工匠以及刻印书籍出资人与投资者本身的偏好与个性,而可以成为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还可以随之成为全民普及性质、物美价廉的一种文化熏陶。

为先父编印诗集,丁氏兄弟创制“聚珍仿宋版”

1919年,丁立诚所著《小槐簃吟稿》刊印面世。丁氏并不是什么明清两代的“古人”,只不过清末一介文人。中华民国刚一成立,丁氏即病逝;《小槐簃吟稿》是他的两个儿子(丁辅之、丁三在两兄弟)为其刊印的诗集,以资缅怀先父。

这一部诗集正文印制使用的是三号方体字,虽形体方正庄重,但却不是市面上常见的横细竖粗的“宋体字”,而是横竖笔画结体均匀,富于清朗劲挺的楷书意味。

丁氏兄弟从1911年开始筹划为先父编印诗集,却始终觉得当时通行的方形“宋体字”,庄重有余、灵秀不足,印行诗集不应该用这么刻板重拙的字体。可是,当时根本找不到,也没有现成的符合其标准的那种“理想字体”;市面上普遍存有的,皆是沿袭、套用或局部修整清代官版刻书标准字体,皆为横细竖粗的方形“宋体字”,模式无一例外。丁氏兄弟想要的那种,流露着清秀流畅楷书笔意,又有略微连动态势的精雅字体。失望之余,从小饱读经典、精于书法篆刻的两兄弟心生创意,决意自己动手,刻铸一套合乎自己心意的字模。

丁氏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原本打算以黄杨木刻字(曾试刻过一批),但工费太大,才决定易木为铅,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并精制铜模,范铸铅字。

时至1916年,这种经过丁氏兄弟加工设计之后的楷体字,这种经过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他们即将这一字体命名为“仿宋欧体字”。

丁氏兄弟为之钟情并因之倾力创制的这种字体,其出现的年代,远远早于已经明清两代固化为方形符码的“宋体字”,它的形态根基仍然是楷体字,成形时间是早于宋代的“欧体字”。

所谓的“欧体字”,即其开创者欧阳询所书字体,这一字体的出现,若按年代划分则应称之为“初唐体”,而绝非“宋体”,似乎也更不应命名为“仿宋体”。只因这种“欧体字”,在宋代才被书商及印书者摹写定型,大量使用于刻板印书,成为宋版书的“标配”字体。

一百年前,丁氏兄弟为“欧体”正名,明确称其创制的字体为“仿宋欧体字”。与此同时,还为以此字体为核心技术,摹仿宋版书版式的活字印书版式命名,称之为“聚珍仿宋版”。此新发明的版式与“仿宋欧体字”一道,共同申报国家专利。

所谓“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是认为“活字”一词不雅,而替之以“聚珍”一词,“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于丁氏兄弟而言,此“聚珍”前缀,除了沿袭成说、有所增饰之外,或可用来形容丁氏兄弟多年聚集宋版字体样本,多年精心铸造,方得成就珍贵字模之意。

须知,“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还未申报专利之际,丁氏兄弟之一丁三在,即不幸于1917年英年早逝。其兄丁辅之,全力承续兄弟合作未竟之事业。

当商务印书馆希望与之合作,觉得“聚珍”二字太过繁冗不欲在书籍中予以标示时,遭到了丁辅之的断然拒绝。不久,丁辅之创办“聚珍仿宋印书局”,一时名扬海内。后虽为中华书局购并,丁氏仍一直居于技术总监地位,且“聚珍仿宋版”的专利名称,一直明确地标示于所印书籍的版心及页面之上。

可以说,“聚珍”二字,从被丁辅之用于专利名称开始,一直处于与“仿宋”二字同等重要之地位。“聚珍”二字,包蕴着丁氏兄弟共同创制专利字体与版式的某种独特情感寄托。

“聚珍仿宋版”称得上保存国粹

上海《民国日报》于1916年10月30日刊发的,一篇题为《保存国粹之苦心》的未署名文章,此文可能是国内现存最早记述“聚珍仿宋版”创制始末的文章。

保存国粹之苦心

杭州丁竹舟、松生两先生,家富藏书;若子若孙,无不刚经柔史,日事考订。而名三厄,字不识者,为南社巨子,尤其精目录之学,常慨宋元本之渐稀,聚珍板之适用。去冬,偶游浦东之王家港镇,爱其地方僻静,因赁程氏唐氏屋,召集写工、木工、刻工;仿欧宋体字,琢黄杨木坯,剞劂求精,选择从严,定名曰“聚珍仿宋印书局”。近已迁来沪上美界北火车站均益里六弄,将预备雕铜模、浇铅字,排印成书,当为印刷界中开一异彩。闻斯举,缪筱珊、章太炎诸先生极为赞许。惜其未招股分,以致经济支绌,未能求其速成。噫,此实保存国粹之必要,竟无海内资本家出而提倡之。如不识者,真有心也。其自撰缘起云:

中古书契之作,手续繁而功用简,刻竹以为记载,汗简以靳保存,至不便也。自蒙恬造笔,乃多书缣;蔡伦造纸,乃有书卷。迨及随开皇中,雕撰遗经,镂版以始。唐五代因之,至北宋而其道大备。其时刊本率由能书之士膳写上版,故字体书各不同。元以降,赵松雪之书盛行,刻书者多用之。讫有明隆万时,用有专作方体之书工,以备锓版者,即今日所盛行之“宋体字”所从出也。夷,考北宋刊本以大小欧体字刻版者,最为适观。以其间架、波磔、秾织得中而又充满,无跛倚肥矬之病。“宋体字”之所由仿也。乃阅时既久,欧体寖失,遂成今日膚廓之字样。好古者乃有欧宋体字之倡导,非矫同,实反古也。

清初以右文之治,网罗一代人心,武英殿校刊古今书籍甚夥,聚珍版乃应时而作,是为活字印书中兴时代。盖活字印书,宋代已有为之者,以其费廉于锓版也。于是有泥字、瓦字、锡字、铜字、木字各种之制作。然武英殿木字刊刻至二十五万个以上,则不得谓非空前之活字矣。清季海禁开,西洋输入铅制活字及机器印书之法,始由香港教会制中国字一付,专为排印教会书籍之用,时称“香港字”。其分寸若今之“四号字”。日本乃推广,制成大小铅字七种,以供中国印书之用,谓之“明朝字”,人咸便之。活字印书之业,乃大盛。今之号称能自制活字,以应印书之求者,特由日本所输之字转制以成,非能写刻字样以为之也。故字体所限,仅为膚廓之“宋体字”一种而已。

夫版本之所以贵乎北宋者,非徒以其古也。其字体之端严,刊刻之精良,实为各种刊本之冠。三厄有鉴于此 ,因制为欧宋体活字,刻木模蜡,范铜浇铅,经种种手续,成方体字七种,长体字三种,扁体字三种,以应好古者之所需求。非敢曰以因为创,遂欲放异彩,于印书界中,亦备一格,俾印书者得以採择云尔。

上述近千字介绍中,有700余字的内容摘自丁三在所撰《聚珍仿宋版缘起》,此文后来辑入丁辅之印制的《聚珍仿宋版式各种样张》的宣传册中,乃丁氏兄弟创制专利历程的最为确凿、最为直接的历史文献。

之后,“聚珍仿宋版”的名号,将随着中华书局一套大型丛书的出版发行,声名远播四方,享誉大江南北。

声名远播四方,享誉大江南北

丁辅之拒绝删去“聚珍”二字,与商务印书馆断绝合作关系之后,从1919年起,中华书局已经确定盘并聚珍仿宋印书局。1920年6月,双方议定正价二万六千元的盘并金额。可能是出于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出于增加谈判筹码的需要,1920年11月5日,聚珍仿宋印书局还向农商部申请了注册商标。不久,1921年初,双方即议妥全部条件,正式订立合同。是年6月6日的《申报》刊登了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启事:“本局已并入中华书局总厂,以后关于法律上权利义务完全由中华书局代表。”

中华书局收购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以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盘并之后,中华书局方面允准丁氏享有“聚珍仿宋版”专利三十年。同时还与其订立为期十年的聘任合同,由其担任新设的“聚珍仿宋部”主任。

就在聚珍仿宋印书局与中华书局商洽盘并事宜的这一年,1920年,雄心勃勃的中华书局,开始筹备辑印《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这套丛书涵盖中国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精要,全套丛书达到了一万一千三百零五万卷,分订为二千五百册。印制这一大型丛书的重任,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聚珍仿宋版”。或者说,极有可能正是因为出于要印行《四部备要》的考虑,中华书局才毅然决然地启动了盘并聚珍仿宋印书局的计划,且仅用一年时间即完成了此计划。

从1922年开始,中华书局开始对外发布《四部备要》“第一集”预约;1923年,发布第“第二集”预约。到1926年,《四部备要》全部开始预约订购。所有预约也全部额满,各地的订购需求仍然源源不断。中华书局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之下,开始多次重辑重印,并开展分部、拆分预订、单套零售等多种销售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读者。至1936年时,《四部备要》整体上已经重印了6次之多。

就在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四库备要》,总体工作非常繁重且相关人员与机构均超负荷运转之际,社会各界慕名而来,要求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各类印刷品(名片、贺卡等)、读物、著述、文集者也是络绎不绝。中华书局“聚珍仿宋部”一时门庭若市,工作人员则已显疲累之态,接件印制周期往往一再延后,一拖再拖。即便登门求印者,乃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概莫能外。

“聚珍仿宋版”屹立不倒

在巨量的印制任务与多次重辑调版的工作压力之下,丁辅之仍然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地维系着“聚珍仿宋版”这块金字招牌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他非常看重“聚珍仿宋版”的知识产权,乃至《四部备要》的版权页面上,都印有“丁辅之监造”的字样。

随着《四部备要》丛书的风行于世,用“聚珍仿宋版”印制的书籍品类日益增多,早已不再局限于《四部备要》丛书本身,诸如《十三经注疏》《四史》《二十四史》《相台五经》《文选李善注》等传统经典,“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唐宋诗文名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集也于1924年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后隆重推出。

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名流也纷纷以“聚珍仿宋版”印制个人文集为时尚,如梁启超的文集《饮冰室全集》八十册一套的“大部头”,即是在1926年以“聚珍仿宋版”印制发行的;又如1932年张謇的文集《张季子九录》,也是以“聚珍仿宋版”印制推出,其子张怡祖于扉页题写了书名之后,又于后页郑重地题写了“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的字样,充分说明了社会名流对以“聚珍仿宋版”印制文集的重视与喜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书局印行的书籍中,有的就直接在封面签条上印有“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字样,以此招徕读者的注意。

随着《四部备要》的持续十余年不断重辑重印,“聚珍仿宋版”的风靡有力推动着“仿宋体”这一字体的风行。上个世纪初二三十年间的字体设计与制作经验之积淀,以及在这一历程中逐渐培育并稳定下来的读者视觉习惯,使得“仿宋体”的字体类型风行中国,这已成为无可争辩、无须赘言的事实。

1949年,身患眼疾多年的丁辅之逝世。丁辅之逝世之后近半个世纪间,丁氏兄弟创制的“聚珍仿宋版”使用频次逐渐减少,最终基本停用。因这一活字排印版式,大多适用于线装竖排繁体(正体)字书籍,而1949年之后的中国国内印书行业,已不具备这样的市场需求。

如今, “仿宋体”因其字体的端庄美观,还经常被使用于印制“红头文件”的正文内容。政府文件与公文,在中国国内一直套用固定的字体与格式——标题字体为“宋体字”,正文内容为“仿宋体”。这一套固定模式,至今没有大的改动,“仿宋体”依旧在国家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独特地位。也正因为如此,由“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的创制所肇始的,“仿宋体”在中国国内的流行度与影响力,实在是不可低估。

(肖伊绯)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