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300多年的修复技艺让古钟表“复活”

参与修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室研究馆员王津说,文物钟表的修复一直遵循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故宫钟表修复技艺已延续了300多年。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修复师们用时光对抗时光,用极致、坚守致敬前辈的工匠精神。

传承300多年的修复技艺让古钟表“复活”

来源:新华社    2021-01-21 08:55
来源: 新华社
2021-01-21 08: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沈阳1月20日电 题:传承300多年的修复技艺让古钟表“复活”

新华社记者赵洪南

在沈阳故宫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内,5座修复完成的清宫钟表“复活”了。这些百年前精美灵动的钟表,在修复师的手下再次焕发生机。

参与修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室研究馆员王津说,文物钟表的修复一直遵循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故宫钟表修复技艺已延续了300多年。

清康熙年间,养心殿造办处下以制造、修复钟表为专职的做钟处成立,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嘉庆以后,做钟处逐渐衰落,至1924年逊帝溥仪出宫后做钟处结束其使命,但依旧有匠人留在宫中从事古钟表的保养与修复,因此故宫的钟表修复技艺,300多年间从未中断过,且延续传统修复技术,代代心手相传。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说,作为当时皇帝的高级机械玩具,宫廷钟表有着极为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工艺。正因如此,钟表需要持续不断加以维护,钟表修复技艺也成为唯一在故宫延续下来、且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古钟表修复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的唯一传承单位。古钟表修复技艺主要依靠传统的师徒制,王津正是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第三代传承人。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故宫第一代钟表修复师徐文磷的儿子、第二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的工作台前,摸索着使用他留下的工具,王津静下心来,对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位“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作为明末以来西学东渐下的产物,文物钟表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文物库藏品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是反映明清时期中国宫廷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重要遗存。故宫藏钟表1500余件,以乾隆时期为最,年代跨度从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王津说。

44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有300多件。为了传承这项传统技艺,他还主持完成了多项课题任务,悉心收徒弟、传帮带。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让王津这位低调的大国工匠为人所熟知,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对古钟表修复有了兴趣,想要拜师求艺。王津说,现在修复室里的修复师,都是纪录片热播之后收进来的。

“透过文物,你可以看见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在王津看来,钟表修复比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多则一年,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修复师们用时光对抗时光,用极致、坚守致敬前辈的工匠精神。

(赵洪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