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剧火了值得效仿吗
扶贫攻坚主题剧《山海情》在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收官。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故事的电视剧在播出之时发布了两个版本,方言版和普通话版,而方言版意外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追捧。不少通过卫视收看普通话版本的观众觉得不够“解渴”,还专程到视频网站“二刷”方言版。无独有偶,前不久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装台》,也采用了大量的西安方言,有趣的方言为这部剧增加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方言在电视剧中的使用,也再次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历史
方言剧一度被限
对方言的使用,如果放到国产剧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看,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上世纪初,国产电视剧就涌现过大批优秀的方言剧。其中,北方方言剧代表包括采用北京话拍摄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宅门》、采用山东方言的《闯关东》、使用西北方言的《走西口》,以及近十年来最为知名的东北方言剧《乡村爱情故事》。而南方方言剧,则覆盖了使用广东话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使用重庆话的《山城棒棒军》《哈儿师长》等。在近些年间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武林外传》中,方言也作为人物角色的语言使用,一度还出现过一部剧中“南腔北调”的情况。
基于这种市场的变化,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曾经通过官方网站重申过“限制方言令”。该通知要求,“除地方戏曲片外,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
对此,时任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的朱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限制令的出台,本身是基于当时一段时间内使用方言拍摄的电视剧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一些剧目存在使用方言失度的现象,这种制作倾向不符合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一贯精神。对于明显的方言电视剧和大量使用方言的电视剧,各级广播电视审查管理部门将视情况予以引导、纠正或制止,广电总局也将视情况做出播出调控。”该限制令出台后,国产剧使用方言的情况开始明显减少,不再有明显全部采用方言的电视剧在全国范围内播出。
于是,电视剧对方言的采用,开始从全国范围上星剧,转向地面频道,局限于一个地区或省份范围内。据东南省份一地面频道电视剧制作人介绍,其所在的电视剧制作部门平时既要制作面向全国发行的电视剧,也要兼顾省内观众的观看习惯,一般很少在剧集中使用方言。“大量使用方言的前提是方言本身简单易懂,像东北话这些比较接近普通话的语言,用起来观众还比较容易听得懂,西北方言、河南话、四川话也都好懂,偶尔会有使用。南方方言普遍比较难懂,尤其是东南地区,即便使用也都不会制作成全国发行的上星剧。”
现实
根据作品酌情采用
即便大量采用了当地方言,不少电视行业人士也一致认为,近期播出的电视剧《装台》《山海情》等剧,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方言剧,“剧中使用的语言更像是方言普通话,是经过演员加工的方言,也更容易让观众听懂。”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就曾在剧中少量使用过陕北方言。该剧编剧温豪杰透露,《平凡的世界》本身的文本中就有不少的当地方言,而剧中孙少安的设定本来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民,他的语言使用了一部分方言,但也是经过一定改造的陕北普通话。据他介绍,拍摄时也尝试过要用普通话对方言进行改造,但改过来之后就很奇怪,“有一些词语是特定的方言表达,如果不使用方言表达,讲出来就很可笑。”
温豪杰也指出,如果电视剧全部采用方言拍摄也不现实,“首先对演员的要求就很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当地方言,即便不是同期声,那么配音的演员也要求能够使用方言。因此这类使用方言拍摄的情况,更多是类似‘陕普’‘川普’等语言的表达。”在《山海情》的剧组中,除了张嘉益、尤勇智是陕西籍,黄轩是甘肃兰州人,女主角热依扎就不是西北人,开拍前还要专门学习西北方言,并尽量贴近当地表达。剧中福建角色的演员中,除了姚晨本人是福建籍,黄觉是广西籍,北京籍的郭京飞就讲着一口不太标准的福建普通话,对演员本身的挑战也是很大的。该剧的方言版本在实际上星频道联播中,也只在福建、宁夏两省播出,而其他省份仍采用的是普通话版本。
《山海情》热播之后,有不少西北观众在弹幕中争论,剧中人物到底说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有人认为是陕北方言,有人认为是银川方言,还有观众认为是甘肃方言。有学者对此作出回应,剧中采用的方言并非具体某个地区,而更像是“泛西北方言”。这显然也是剧中演员来自不同地区,最终“因地制宜”达到的效果了。
探讨
特色谨防被滥用
在关于《山海情》和《装台》的方言讨论中,很多赞同的声音都来自观众。剧中西北籍演员张嘉益、尤勇智、黄轩等所使用的方言与人物个性相融合,不少活灵活现的表达使用普通话根本无法翻译。而郭京飞扮演的福建扶贫干部与当地民众“鸡同鸭讲”的戏份,也直观反映了当地扶贫初期语言难沟通的实际问题。
该剧导演孙墨龙在采访中提到,该剧采用方言拍摄的想法也源于创作采风阶段,主创发现当时参与对口扶贫工作的福建人来到宁夏后,由于方言差异与当地人交流困难,扶贫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因此剧中出现了“老教授研究自杀”“小偷要搞科研”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方言的使用与剧作主题搭配得当,颇有加分的成分,也让该剧的方言版更得观众青睐,成了一种别样的观看体验。
此前播出的《装台》也是类似情况,由于剧集本身就是根据当地作家的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中就有大量的西安方言,西安方言的使用直接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剧情和氛围的整体营造不可或缺,而该剧基本采用了陕西当地演员阵容,在一般电视剧的拍摄中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剧评人李星文指出,像《山海情》和《装台》中使用方言,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而并不是非方言不可的情况。在他看来,是否使用方言也要看剧情的实际需要,没必要因为《山海情》和《装台》,就将剧集的成功完全归结于方言的采用,“形式固然重要,有时候形式也是内容,但完全没有到买椟还珠的程度。如果电视剧到了不说方言不可的程度,主创是否也应该反思,是不是戏剧性本身给得不够,要靠语言来凑?”
回到2009年“限制方言令”的市场环境也能发现,当年对方言的限制,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方言的滥用问题。当时一批电影大量采用方言,如《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光荣的愤怒》等作品,就用人物的特殊腔调赋予了电影独特的风格,因而形成了一时的跟风。不少剧作一哄而上,让本不必要采用方言的演员使用方言表演,于剧情并没有多少助益,反而出现了口音乱炖的情况。同时,方言本身对传播所造成的阻碍也是市场考虑的因素。有业内人士指出,电视剧中适当采用方言,如果有助于表现剧情地域特点,或帮助塑造人物角色,在一定范围内应当许可,“既不要一刀切,也不要一味跟风,还是要以能否帮助作品的表达为最终权衡标准。”本报记者 李夏至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