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电号”小火轮的船舱里,挂着当年迎渡解放军的电厂工作人员姓名。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供图
中新网南京2月25日电 (记者 申冉张传明)位于南京长江边的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上,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经过细致的大修后,即将以“历史的容颜”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这位特殊的国宝级“历史见证人”,就是“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
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其修复现场,探秘大修后的小火轮真容。
20世纪50年代的“京电号”。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供图
1925年下水的“京电号”小火轮位列国家一级文物名单。在历史档案里,它有着一段曲折而漫长的“服役史”:“京电号”原名“云泰轮”,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最先进的钢制蒸汽船。1937年上海沦陷后,小火轮被日寇驱使运输货物。抗战胜利后,“云泰轮”被位于南京的国民政府首都电厂收购,更名“京电号”后负责运送煤炭。
“1949年4月23日零时,在电厂工人不顾生死的支持下,‘京电号’载着百余名解放军指战员率先吹响了渡江战役的冲锋号。在整个战役中,小火轮冒着炮火数十趟往返于长江两岸,先后运送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成为解放南京的‘功臣’。”纪念馆馆长吴小宝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京电号”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除了运输货物,还完成了多次抗洪救灾的艰巨任务,直到1997年才正式“退役”,并最终于2009年被南京市文物工作者迎接回了当年“战斗”的长江边。
吴小宝告诉记者,“京电号”一直面临保存环境不佳、文物本体受损日渐严重的问题。经过国家、江苏省和南京市文物部门和文史专家的努力,2018年11月,小火轮的保护修复方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于2019开始正式启动它一生中的首次“大修”。至2021年年初,整个修复项目通过验收,并初定于今年5月重新与公众见面。
1925年制造的“京电号”,见证了解放南京的高光时刻。张传明 摄
据吴小宝介绍,针对这样一件活跃于多个年代的珍贵文物,专家团队经过多方查找历史资料,最终得以让“京电号”不仅恢复了1949年前后“高光一刻”的历史风貌,同时还保留下了各个时代的特色。
“这是一件材质极为复杂的文物,融合了不同年代的金属、玻璃、木材、橡胶乃至于帆布、麻等制品,需要恢复不同材质的质感、历史痕迹,以及不同年代的特殊改动,对于文物修旧如旧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该修复项目顾问、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原所长万俐告诉记者:“比如前舱和后舱,使用的是前后相差数十年的钢材,需要分别去除不同成分的锈迹,再恢复不同的质感;再比如,船舱的玻璃窗上有一些破裂纹路,在修复中都小心地原样保存下来,留住了历史的痕迹。”
这 件特别的“红色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民众同舟共济的初心、留存下了百年奋斗路上壮丽的英雄篇章。 张传明 摄
在修复现场,记者看到,“京电号”目前仍被保护在白色工棚里,整体看来与历史老照片里的差别不大。船体外部“锈迹斑斑”、充满了沧桑感,每一道痕迹仿佛都在诉说着小火轮的事迹。
“别看修好的小火轮看起来好像‘没啥变化’,实际上整个船体都经过了仔细的修复和最高级别的防锈处理。”万俐解释:“看到的‘锈痕’‘污泥痕’‘灰痕’和‘破损’,都是对比着老照片,一小块一小块精心‘仿制’的。”
经过大修后的“京电号”小火轮。 张传明 摄
只有在小火轮的舱底,曾经被油泥、污渍和锈水埋没的金属发动机重新恢复了银白色的光泽,展现出当年初出场的“精神劲儿”。让人领略到文物专家的良苦用心。
走进船舱狭窄低矮的会议室,墙上挂着的简介牌被擦得锃亮,清晰记录着1949年4月23日迎渡解放军的电厂工作人员姓名。
经过专家精心的修旧如旧,“京电号”保留了特殊的历史风貌和沧桑质感。 张传明 摄
“这件特别的红色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民众同舟共济的初心、留存下了百年奋斗路上壮丽的英雄篇章。大修后,我们将通过实物展示和3D演绎两种方式,向民众展现小火轮的外观和内部结构,相信它可以令民众真切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震撼。”吴小宝表示,届时,正在重新修整的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也将以全新的展陈,与“京电号”一同向民众开放。(完)
(申冉张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