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让年轻人直呼过瘾

”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南京大学任教多年的贺云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感觉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话剧、音乐、小说等。

红色文化让年轻人直呼过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03-08 09:0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1-03-08 09: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沈杰群

红色文化和今天的青年有怎样的联结?

北京师范大学研三学生于彬,最近很喜欢看红色革命题材影视剧:“我和同学都觉得《觉醒年代》好看,全剧节奏适当,画面舒适,台词精彩,叙事方式也很新颖,一口气看下去感觉酣畅淋漓。”

重庆大学研二学生赵可一认为,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能带来深刻的情感触动,比如重走长征路,去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进行社会实践,编草鞋、演红色题材话剧等。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前两年跟随全国政协考察团重走了长征路,也密切关注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他说:“创作者对历史的感受越深刻、越细致,作品就越有说服力和生命力,也越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年轻人怎样理解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如何真正感染年轻人?今年全国两会,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是许多代表委员关心的议题。

真实的历史,能让当下年轻人产生共振

影视作品是当下年轻群体感受“红色基因”一扇生动的窗口。

在南京大学任教多年的贺云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感觉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话剧、音乐、小说等。

“我认为这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不要戏说,也不要过分地去虚构什么。我在长期调研过程中发现,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真正的历史本身就非常打动人。只要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就能够创作出好作品。”贺云翱说。

贺云翱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主创人员一定要扎实研究,阅读原始材料,到历史现场考察,不能只是坐在家里编写,只看他人的二手材料。“你要深刻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细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有大量相关题材影视剧将上映、播出。日前,电影《1921》的导演黄建新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为了给先驱者著书立传,还想把当时有志爱国青年、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状态描摹出来,带领观众走近当时年轻的建党先驱的精神世界。

黄建新指出,虽然《1921》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但跟“当下”有着强烈的联结。“他们的名字在今天是璀璨夺目、光芒万丈,但当时他们的状态其实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的精神是超越时代而存在的,可以和当下年轻人实现共振;他们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成为当下青年的共同目标,一代代传承下去。”

于彬说,作为大学生,看到关于五四时期的历史和人物,会从心底生发出崇敬和激动。“现在的我们望向百年前的他们——在那个风雨飘摇、举国茫然的时代,一群有理想、有风骨的青年,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以生命和热血上下求索,踏出一条救国之路,并在思想交锋中传播着更加开明、科学、理性的风气。那个年代需要觉醒,那一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也值得百年后的青年学习和致敬。”

丰富的形式,赓续红色文化基因

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总导演,根据著名作家叶永烈长篇纪实作品《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改编的大型意境多媒体舞台剧《红色的起点》,2020年12月在上海首演时引起热烈反响。

田沁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红色的起点》以意境化的讲述方式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观众没想到我们临时改造了舞台,没想到红色戏剧这么好看。”

今年,国家话剧院将筹备“红色演出季”,包含七个剧目,会有不少青年导演参与创作。田沁鑫很期待这些青年导演的“新叙事新视角”。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带来了关于传承弘扬红色音乐文化的建议:“今年是建党百年,而上海也是一个以红色为底色的城市,在上海有非常多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和红色经典地标。上海音乐学院有优良的红色音乐基因,像新中国第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先生,不但是个音乐家、教育家,更是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后,《长城谣》的原唱者周小燕也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廖昌永表示,经历了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我们国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说:“我们应该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理念,发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沈杰群)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