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是一本思想启示录,从年轻阳光的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恶性伤医事件写起,在表现陶勇的思想与感悟的同时,穿插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发人深思。
本书主人公兼作者陶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在本书的另一作者李润看来,陶勇是一个在上学时就发表了79篇SCI的“非正常人类”、励志达人、爱心大使。他不关心任何和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间在他身上仿佛是静止的。我在与陶勇的首次接触中,即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显得那么年轻,与实际年龄不符;他的眼睛那么澄明真诚,你在他面前都好像变得越发干净舒展……
进入和保持“春游模式”
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幸福”。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陶勇医生行医多年,遇到的不幸的患者太多了,且他们往往很贫困,可越是不幸,他们反倒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感恩。小患者薇薇为了省钱给弟弟读书,央求医生不要给她全麻;天赐的父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十几年来住桥洞、睡公园;一位大字不识的母亲,为了孩子,将白血病和葡萄膜炎研究得像半个专家。
为什么很多人的幸福指数不高?也许是对幸福的要求太高了。当金钱买不来健康、买不来快乐时,人对金钱的信任就不免崩塌。物质不是幸福的唯一必要条件,信仰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乐观,对阻挠他的一切视而不见,因为他心中的信仰就像一座灯塔,为他指引着前行的路。
“春游模式”即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溺水模式”则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陶勇医生能一直处于“春游模式”,在于他天生心地善良、敏感纯朴、大爱助人,在于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格外珍惜和知足,在于他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解离”而不焦虑。这是一种智慧,当你想跟自己和解却走不出牛角尖时,不妨把自己抽离出来,将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再来看待问题,便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难。
书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信任”。在经过多次伤害后,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会潜移默化地竖起一道透明的墙。人最相信的往往是自己,当一个人心存疑惑时,不免会向更有“话语权”的人请教,但当这个解释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时,信任就开始动摇了。想要做到彼此信任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这需要双方都有真诚、善良和爱。《目光》就讲述了爱的交织与传递、信任的坍塌与重建,而当一个人拥有幸福和信任时,就离“春游模式”不远了。
“小我”向“大我”的流淌
在经历血淋淋的伤医事件后,很多人以为陶勇会怀疑自己学医的初心和信念,但陶勇却选择不将仇恨埋在心里,而是沉下心来思考医患之间的矛盾,设想理想蓝图,这一切既得益于他对信仰的坚守,也得益于他对哲学的体悟。
在公立医院上班,病人多、任务重、酬劳少,陶勇不是没有想过跳槽到私立医院,但想到有那么多经济拮据的病人等着他去救治,有那么多疑难杂症等着他去攻破时,他迟疑了,最终坚定地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果说每次动摇时的陶勇是“小我”的话,那么坚定信念后的陶勇则达到了“大我”的境界。他联系厂家为家境贫困的患者捐赠人工晶体;他自掏腰包为患者支付手术费;他订购棉被为地下通道的流浪者分发;他为想看清照片上的家人的驼背阿婆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小我”在流淌成“大我”时,患者带给陶勇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陶勇从患者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天真、淳朴、坚持,每一位患者殷切的眼神支撑着他,每一位患者视他为恩人的心支撑着他。
我始终认为,好的医生,是先暖心再医病,正所谓医者仁心。陶勇用精湛的医术给患者带来光明与希望,同时,患者也用一颗颗烛光般的真心助力陶勇在困难中坚持和坚守。医生和患者从来不是对立的,陶勇呼吁医生在治病的同时,要多去关心患者的内心。正如陶勇所说,他坚持医学不仅源于热爱,更是为了让那些对他心怀期待的人看到——还有人在为他们而努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下,陶勇实现了“小我”向“大我”的流淌。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对抗人间疾苦的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财富,极寒中的暖阳。”不放弃希望,努力向“大我”转变,让自我认同变得更加容易。
用诗谱写爱的力量
《目光》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书中的诗歌,这些诗歌关乎医院、患者、生命、医学、光明、金钱、苦难,总的来说,是关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尽管没有经过专门的文学训练,但《目光》中的诗歌洋溢真情、挥洒真爱,滋润人的心灵。
《痛与希望》中,“焦虑、烦躁、绝望,痛苦积聚,汇集成黑暗;面对、解决、放下,翻开黑暗,是希望与爱”告诉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之下,都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要对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这样便会发现爱与希望早已充斥在我们身边。《你是暗夜里的光》中,“上天从来不吝于雪上加霜,也鲜少对深陷苦难的人,表现出过多的怜悯。可是,没有苦难,便没有诗歌”,就像周国平老师在序中所言,“苦难是美德的机会”“在苦难之下,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美德闪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对于这次苦难,陶勇坦然面对,化苦难为力量,不仅将自己多年来从患者和朋友身上吸收到的能量用文字表现了出来,而且将这种能量回馈给了社会。
虽不是职业诗人,但陶勇以真情浇灌,以爱哺育,让这些诗歌开出了富含哲理的生命之花。艾兴多尔夫的纪念碑上刻着一首短诗:“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陶勇既尊重科学,又深究哲学,找到了解读世界的符咒;他深谙人性,不惧生死,立志终身致力于“无限游戏”。我们可以从诗中汲取所需的能量,思考人生的真谛。
人的自我认同离不开自爱、自信、自省。以前,陶勇用手术刀为患者带来光明,如今,陶勇用“手术刀”解剖自己的思想。陶勇在后记中说,《目光》是他关于人生、关于内心的洞察。读罢此书,你会发现陶勇能轻松化解任何难题,他勇于迎接一切挑战,世界用榴莲吻他,他便将这榴莲做成比萨。
《目光》的独特魔力就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它鼓励我们积极迎接生活中的“战斗”,它教会我们与自然交融,与自我和解,它给予了我们获取爱和幸福的勇气,赋予我们终极的行动力,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看到光和希望,同时发出自己的光。
陶勇在辩证地看待命运时,实现了自我的认同与和解,他享受在孤独中进行自我解救和提升,他活得通透,已至澄明之境。也许通过品味《目光》,我们也能学会试着平衡自己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做一个怡然自在、乐观向上、坚持坚守、照亮自己同时点亮别人的人。
李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目光》是一本思想启示录,从年轻阳光的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恶性伤医事件写起,在表现陶勇的思想与感悟的同时,穿插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发人深思。
本书主人公兼作者陶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在本书的另一作者李润看来,陶勇是一个在上学时就发表了79篇SCI的“非正常人类”、励志达人、爱心大使。他不关心任何和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间在他身上仿佛是静止的。我在与陶勇的首次接触中,即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显得那么年轻,与实际年龄不符;他的眼睛那么澄明真诚,你在他面前都好像变得越发干净舒展……
进入和保持“春游模式”
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幸福”。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陶勇医生行医多年,遇到的不幸的患者太多了,且他们往往很贫困,可越是不幸,他们反倒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感恩。小患者薇薇为了省钱给弟弟读书,央求医生不要给她全麻;天赐的父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十几年来住桥洞、睡公园;一位大字不识的母亲,为了孩子,将白血病和葡萄膜炎研究得像半个专家。
为什么很多人的幸福指数不高?也许是对幸福的要求太高了。当金钱买不来健康、买不来快乐时,人对金钱的信任就不免崩塌。物质不是幸福的唯一必要条件,信仰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乐观,对阻挠他的一切视而不见,因为他心中的信仰就像一座灯塔,为他指引着前行的路。
“春游模式”即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溺水模式”则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陶勇医生能一直处于“春游模式”,在于他天生心地善良、敏感纯朴、大爱助人,在于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格外珍惜和知足,在于他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解离”而不焦虑。这是一种智慧,当你想跟自己和解却走不出牛角尖时,不妨把自己抽离出来,将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再来看待问题,便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难。
书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信任”。在经过多次伤害后,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会潜移默化地竖起一道透明的墙。人最相信的往往是自己,当一个人心存疑惑时,不免会向更有“话语权”的人请教,但当这个解释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时,信任就开始动摇了。想要做到彼此信任虽然很难,但不是不可能,这需要双方都有真诚、善良和爱。《目光》就讲述了爱的交织与传递、信任的坍塌与重建,而当一个人拥有幸福和信任时,就离“春游模式”不远了。
“小我”向“大我”的流淌
在经历血淋淋的伤医事件后,很多人以为陶勇会怀疑自己学医的初心和信念,但陶勇却选择不将仇恨埋在心里,而是沉下心来思考医患之间的矛盾,设想理想蓝图,这一切既得益于他对信仰的坚守,也得益于他对哲学的体悟。
在公立医院上班,病人多、任务重、酬劳少,陶勇不是没有想过跳槽到私立医院,但想到有那么多经济拮据的病人等着他去救治,有那么多疑难杂症等着他去攻破时,他迟疑了,最终坚定地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果说每次动摇时的陶勇是“小我”的话,那么坚定信念后的陶勇则达到了“大我”的境界。他联系厂家为家境贫困的患者捐赠人工晶体;他自掏腰包为患者支付手术费;他订购棉被为地下通道的流浪者分发;他为想看清照片上的家人的驼背阿婆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小我”在流淌成“大我”时,患者带给陶勇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陶勇从患者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天真、淳朴、坚持,每一位患者殷切的眼神支撑着他,每一位患者视他为恩人的心支撑着他。
我始终认为,好的医生,是先暖心再医病,正所谓医者仁心。陶勇用精湛的医术给患者带来光明与希望,同时,患者也用一颗颗烛光般的真心助力陶勇在困难中坚持和坚守。医生和患者从来不是对立的,陶勇呼吁医生在治病的同时,要多去关心患者的内心。正如陶勇所说,他坚持医学不仅源于热爱,更是为了让那些对他心怀期待的人看到——还有人在为他们而努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下,陶勇实现了“小我”向“大我”的流淌。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对抗人间疾苦的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财富,极寒中的暖阳。”不放弃希望,努力向“大我”转变,让自我认同变得更加容易。
用诗谱写爱的力量
《目光》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书中的诗歌,这些诗歌关乎医院、患者、生命、医学、光明、金钱、苦难,总的来说,是关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尽管没有经过专门的文学训练,但《目光》中的诗歌洋溢真情、挥洒真爱,滋润人的心灵。
《痛与希望》中,“焦虑、烦躁、绝望,痛苦积聚,汇集成黑暗;面对、解决、放下,翻开黑暗,是希望与爱”告诉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之下,都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要对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念,这样便会发现爱与希望早已充斥在我们身边。《你是暗夜里的光》中,“上天从来不吝于雪上加霜,也鲜少对深陷苦难的人,表现出过多的怜悯。可是,没有苦难,便没有诗歌”,就像周国平老师在序中所言,“苦难是美德的机会”“在苦难之下,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美德闪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对于这次苦难,陶勇坦然面对,化苦难为力量,不仅将自己多年来从患者和朋友身上吸收到的能量用文字表现了出来,而且将这种能量回馈给了社会。
虽不是职业诗人,但陶勇以真情浇灌,以爱哺育,让这些诗歌开出了富含哲理的生命之花。艾兴多尔夫的纪念碑上刻着一首短诗:“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陶勇既尊重科学,又深究哲学,找到了解读世界的符咒;他深谙人性,不惧生死,立志终身致力于“无限游戏”。我们可以从诗中汲取所需的能量,思考人生的真谛。
人的自我认同离不开自爱、自信、自省。以前,陶勇用手术刀为患者带来光明,如今,陶勇用“手术刀”解剖自己的思想。陶勇在后记中说,《目光》是他关于人生、关于内心的洞察。读罢此书,你会发现陶勇能轻松化解任何难题,他勇于迎接一切挑战,世界用榴莲吻他,他便将这榴莲做成比萨。
《目光》的独特魔力就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它鼓励我们积极迎接生活中的“战斗”,它教会我们与自然交融,与自我和解,它给予了我们获取爱和幸福的勇气,赋予我们终极的行动力,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看到光和希望,同时发出自己的光。
陶勇在辩证地看待命运时,实现了自我的认同与和解,他享受在孤独中进行自我解救和提升,他活得通透,已至澄明之境。也许通过品味《目光》,我们也能学会试着平衡自己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做一个怡然自在、乐观向上、坚持坚守、照亮自己同时点亮别人的人。
李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