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守艺人”:在“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

李旭告诉记者,口弦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用于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也用于舞蹈伴奏。李旭认为,必须颠覆之前的方式,让乐器口弦“活”起来,才能走入年轻人的眼、走进年轻人的心。

青年“守艺人”:在“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3-16 20:4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03-16 20: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青年“守艺人”:在“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

李旭正在制作竹子口弦。于晶摄

中新网银川3月16日电 题:青年“守艺人”:在“守”与“变”中唤醒老手艺

中新网记者 于晶

单手悬空,拇指迅速上下翻动,喉咙鼓动,嘴唇半阖,优美的曲调娓娓传来……3月16日午后,李旭坐在自家小院里演奏民歌《花儿》,这只闻旋律却不见乐器的景象,让人啧啧称奇。

曲毕,李旭从口中取出一个马蹄形的金属质小件儿,原来,先前悠扬的乐声便是从中传来。“这叫口弦,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乐器相比,口弦带着时光的韵味,那声音可以让内心回归平静。”李旭说。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口弦也被誉为“人类的初音”,将它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

口弦是用薄竹片或金属制作而成,头小尾大,像一只鸟。人类先民也以口弦传情达意,目前中国出土的口弦,最早距今已有4300年。

李旭告诉记者,口弦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用于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也用于舞蹈伴奏。曲调多为即兴创作,妇女尤其喜爱吹奏。“以前,妇女弹口弦主要是为了消解忧愁、表达心情。”李旭说,妇女们会在农闲时吹奏口弦。

  李旭正在为金属材质口弦抛光。 于晶 摄

与其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口弦也存在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传承方法:有人建议通过改进口弦本身,使之发出的音调更高些,更明确些,以便适合演奏;也有人认为应该整理出一些曲谱来;还有人认为应该改变演奏技巧,加速合奏等形式……

李旭的母亲安宇歌致力于口弦的传承与创新,这位被誉为“口弦皇后”的国家级口弦非遗传承人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她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即将失传的曲谱。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能娴熟制作、演奏这种乐器的人已屈指可数,口弦正面临失传的命运。”受母亲影响,李旭也开始探索口弦的传承之路。

李旭认为,必须颠覆之前的方式,让乐器口弦“活”起来,才能走入年轻人的眼、走进年轻人的心。

这些年,李旭和母亲将目光放眼世界,他们不仅收集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上百件口弦,还汲取国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此外,李旭还和妻子打造口弦IP,尝试让西洋乐器和口弦“相遇”,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器乐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献给大家,让口弦成为可以随时传播的器乐。

“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在保留文脉的同时,让这古老的乐器适应当代土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李旭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够接触、了解、喜爱口弦,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完)

(于晶)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