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应妮摄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应妮)《永乐大典》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它到底有多重要?它是如何产生正、副本的?最终正、副本的命运如何?
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永乐大典》从6月1日起,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的展览形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颇令人痛心的是,《永乐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而副本则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
1951年商务印书馆捐赠国家的“水”字册《永乐大典》。 应妮 摄
《永乐大典》正副本的命运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永乐大典》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什么时候、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编写的?
许多开国之君都喜欢在平定天下以后编纂一部“集古今之大成”的文献来彰显对文治的重视、显示国力。《永乐大典》就是明成祖朱棣为了消弭“靖难之役”以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谢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一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组成编修班子,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是朱棣并不满意,认为“尚多未备”。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记载,永乐二年十一月丁已,解缙等人进呈修成韵书,成祖为书赐名,赐钞参与人员47人,并在礼部赐宴。永乐三年,朱棣又命令姚广孝等重修,招揽了文儒有两千多人来编修此书,最终“广集天下图书六七千种,按韵编排,汇为一书。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展出中的“人”字册《永乐大典》,可见其书写之秀。 应妮 摄
《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目录系从翰林院抄出,前附明成祖序言及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在大典正本损毁的情况下,该目录得以让后人得窥大典引书全貌。嘉靖帝喜欢求仙问道,因而很喜欢对各种知识都有详细介绍的《永乐大典》,常在案头放一二帙,以备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嘉靖担心殃及附近文楼贮藏的《永乐大典》,一夜之中传谕三四次搬迁,使其免于大火。为了以防万一,嘉靖帝决定重录(即重新抄写)一部《永乐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他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庆元年告竣,共耗时五年,重录本与永乐正本在内容和外观上几无二致。至此,《永乐大典》有了正本和副本两部。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五百六十六卷》中记载了嘉靖帝着意重录大典,以备不测。其实《永乐大典》正本自永乐六年编修完成后,一直深藏禁中秘府,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使用过此书,史料中仅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永乐大典》的记录。隆庆元年,《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永乐正本的记述,亦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
观众在现场体验多媒体互动装置。 易海菲 摄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历史文献中曾记载过的《永乐大典》正副本曾收藏在哪里?因为长期在历史中杳无音讯,世人对永乐正本的下落出现了诸多猜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首先是“陪葬嘉靖帝”,由于副本录入完毕的时间与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隔不远,所以有当代学者推测,正本可能被陪葬于嘉靖帝之永陵。理由是,嘉靖皇帝沉湎于炼丹术,生前视《永乐大典》为至宝,死后随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嘉靖皇帝下令重录副本时,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向他奏明,重录只能“对本抄写”,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而嘉靖则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以备不虞”,必须加紧完成。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后下葬,葬礼刚刚完毕,隆庆帝就宣布《永乐大典》已抄成,并重赏抄录的众臣。也就是从此时起,正本便神秘地失踪了。到目前为止,此说尚未于明清史料中发现任何文字证据。
第二种说法是,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六月,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也被认为在这个时候葬身火海。
第三种说法是,《永乐大典》正本藏在现在故宫隔壁的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城墙很厚,东西3.45米,南北墙厚6.17米,这种厚度的墙壁异乎寻常,甚至占建筑面积的64%,因而有人推测其中另有夹墙,存有《永乐大典》正本。不过,《永乐大典》副本在录成后就入藏皇史宬,而正本同样被放置在皇史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到现在,也完全没有在这里发现《永乐大典》正本。
目前,第四种说法被采用较多,即1644年李自成于山海关败归,撤出北京时烧毁皇宫,仅武英殿幸存,如果《永乐大典》正本当时尚在皇宫之中,应已经付之焦土。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五十卷》中采用这种观点。
上述就是关于永乐正本的猜测,而《永乐大典》副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散逸的?
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文献记载,《永乐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际就开始佚失,清代雍正年间被移到翰林院敬一亭后,被官员们监守自盗,少数毁于战火,或被劫掠,至宣统元年,翰林院的《永乐大典》仅存64册。目前所搜集和能看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副本体系中的。原基本完整的11095册嘉靖副本,截至目前仅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湾地区),是《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
展览现场。 易海菲 摄
《永乐大典》规模之大、版式之美、纸张之良、书写之秀
从规模上来说,《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轶事,悉皆随字收载。”可见其搜辑资料之宏富。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找到《永乐大典》,就能跨越漫长的历史直接与宋元时代实现对话。”
从版式上来看,《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大多二卷一册。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卷”,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等。
从所用纸张看,《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约为0.12毫米,俗称为白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上百年生产量很大,纸质莹白柔韧,“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澄心堂纸”相媲美。
从其书写来看,《永乐大典》用彼时的台阁体写就,《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楷体——书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由于明清时期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齐、乌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年轻的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们都擅长书写这种规矩的字。整部大典字体端正整齐,又不乏洒脱精神。而抄写副本时,选择抄书工的程序非常隆重严格。《永乐大典》的重录,以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翟景淳为总校官,重要参与者有翰林院官员张居正、徐时行、王希烈、张四维等。
颇值得一提的是,大典的誊写均用徽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不干不酥,湿润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则以朱砂矿物质制成,经久不褪色,粲然悦目,便于阅读。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为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揭牌。 易海菲 摄
9册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
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册(件),其中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即“人”字册、“陈”字册、“农”字册、“易”字册、“颂、溶、蓉、庸”字册、“郎”字册、“士”字册和2件“水”字册。
其中有多册是海外回归的代表性《永乐大典》,如1938年王重民自英国为北平图书馆购入的“农”字册;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送还中国的“颂、溶、蓉、庸”字册;1955年德国政府送还中国的“士”字册等。
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介绍,展出的两件“水”字册分别来自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的捐赠,特意这样安排是因为背后还隐藏着《水经注》合璧的故事。
《永乐大典》本的《水经注》在混乱中分散,前半部也就是11127至11134共四册,原来曾藏在蒋孟苹家的密韵楼,1926年由蒋氏售归商务印书馆。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将该馆涵芬楼所藏21册《永乐大典》捐献国家,其中就包括这四册《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前半部,后来这21册《永乐大典》又被拨交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藏;《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后半部原来是李宗侗旧藏,后被李宗侗出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北京大学把这四册赠送北京图书馆。至此,《水经注》前半部和后半部在北京图书馆完成合璧。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兵燹水火等。这样的合璧显得尤为珍贵。
同时,现场设置的互动装置让观展体验更丰富。展厅入口处设有沉浸式环幕体验区,创造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沉浸式体验;“名家带你临大典”触屏游戏和永乐版式透明屏互动游戏,能让观众体验台阁体书法,学习古籍版式知识;笔墨纸砚互动游戏和《永乐大典》知识互动游戏,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永乐大典》的纸张之良和用墨之精,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医养生、书法、动植物等知识。
展厅触摸屏提供《永乐大典》回归图表和《永乐大典》数据库供大家查阅。《永乐大典》数据库利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高清仿真影印的成果,首次集中发布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多家收藏机构所藏《永乐大典》的高清彩色图像,辅以图文对照、版式还原、全文数字检索等功能。
珠还合浦,比喻东西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比喻历经劫难、重见光明,展览名字颇含深意。而5月31日成立的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将联系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对《永乐大典》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展示推广其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未来可期!(完)
(应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