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谈馆藏文物“长毛”:文物保护需多“用心”

据媒体报道,一名游客在参观陕西咸阳乾陵博物馆时发现,玻璃窗内的陶俑貌似“长毛”了,并将图片晒了出来。博物馆负有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的使命,在文物保护方面,除了有赖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外,更需要日常维护文物时“用心”。

媒体人谈馆藏文物“长毛”:文物保护需多“用心”

来源:新京报    2021-06-17 03:34
来源: 新京报
2021-06-17 03: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馆藏文物“长毛”?文物保护需多“用心”

据媒体报道,一名游客在参观陕西咸阳乾陵博物馆时发现,玻璃窗内的陶俑貌似“长毛”了,并将图片晒了出来。网友戏称“唐陶彩绘胡人俑”四周长满了小绒毛,在光线的照射下仿若一只“金丝猴”。

馆藏文物“长毛”闻所未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文物“长毛”,是否会对文物有影响?围观的网友们也纷纷开启“探案”模式。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博物馆在游客晒图后,才发觉文物异常,未免有些说不过去。现在尚不能断定管理人员是否疏忽大意,但这至少表明他们不够“用心”。

乾陵博物馆陈副馆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该文物遇到天气、温度变化,就会出现盐析,并表示文物已经撤展,现在已经在文物修复室里做了处理、养护。该馆也联系了相关文物专家,将对文物进一步检查。

事实上,由于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不可再生的特性,文物对于馆藏条件要求非常高,这其中就包括严格的环境温度、湿度标准。

此次文物为何会发生盐析,博物馆为什么没能及时发现,日常巡查工作中有没有漏洞,盐析对文物本身有没有影响……还需要涉事博物馆出来“走两步”详细回应公众疑问。

众所周知,博物馆承担着保存传统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这几年,传统文化热度不减,博物馆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打卡地”,尤其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反观此事,乾陵博物馆应该“长点心”,认真研究文物出现盐析的原因,将文物损害降至最低。

此外,涉事博物馆也该以此事为契机,查找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管理漏洞,完善细节,尽力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让文物活起来”决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负责保管文物的博物馆更要有“温度”。

博物馆负有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的使命,在文物保护方面,除了有赖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外,更需要日常维护文物时“用心”。如此,才能让祖先留下的文物得以世代流传。

□徐秋颖(媒体人)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