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家窑,推开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的大门

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高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介入考古领域,学者从马家窑文化中解读出的信息也愈发多彩。

在马家窑,推开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的大门

来源: 新华网
2021-06-20 1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马家窑,推开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的大门

新华社兰州6月20日电(记者张玉洁、马莎)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高地之一。19日,马家窑文化学术报告会暨彩陶珍品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举办。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介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早期由河湟流域中心区向西、向南发展,曾南传至四川北部,对后来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产生影响。中晚期则往北、向西传播,曾发展至新疆东部。

了解了马家窑文化,便能推开一扇通往5000多年前多彩世界的大门。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罐、壶、盆等丰富的器形和光滑细腻的外表,让马家窑彩陶更多了几分优雅之感。

“马家窑彩陶是远古时期的彩陶旗帜,也是图画的‘史记’。”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志安说。

近年来,随着科技、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介入考古领域,学者从马家窑文化中解读出的信息也愈发多彩。

“马家窑文化在早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说,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5000年不中断,除了自身有强大传统外,还在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交往融合。马家窑文化经新疆传至中亚,源自中国的粟黍也随之向西传播。中亚的锯齿纹等纹饰出现在马家窑彩陶上,来自西方的绵羊、黄牛最早也是在马家窑文化的区域中发现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目前,彩陶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开掘。“玉器和青铜器的种类、形制相对较少,且古代贵族才可享有。但彩陶数量很大、纹饰繁杂、形制丰富,是史前的大众艺术。同时,彩陶还实现了远距离传播。”

受访专家学者表示,必须加大对马家窑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做好重点遗址的发掘与保护规划。

(张玉洁、马莎)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