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馆藏马愈《畿甸观风图卷》首次面对公众

上海博物馆馆藏马愈《畿甸观风图卷》首次面对公众,引来参观者期待满满,这一幕发生在昨日开幕的上博“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展现海上画史钩沉,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出将持续至9月21日。

上博馆藏马愈《畿甸观风图卷》首次面对公众

来源: 文汇报
2021-06-23 09: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上海博物馆馆藏马愈《畿甸观风图卷》首次面对公众,引来参观者期待满满,这一幕发生在昨日开幕的上博“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上。“我们已经考证出,这位籍贯上海嘉定的明代宫廷画师,与‘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祖孙三世有交往,诗画倡和。他的笔触,实开沈氏画目先风,极为珍罕。”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展现海上画史钩沉,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出将持续至9月21日。本次展览可称得上是一次上海的“书画考古”,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时间跨度自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

“宋元以来,文化画渐成主流。一部文人画史,半部与上海相关。”展览中,观众将有幸得见被称为“法帖之祖”的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页》、明文嘉《曲水园图卷》、元李升《淀湖送别图卷》、刘海粟等《万年长春图轴》、陆俨少《勇立潮头图轴》等珍品,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等的收藏。在“丹青宝筏”展上只“露”出后两米的明董其昌行书《天马赋卷》,此次也将尽展前16米,令参观者大饱眼福。

展览共分四部分在上博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展出。第一部分“艺脉/艺术成就”,通过梳理《平复帖》、拈出“墨戏说”文人画理论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吴门前渊”,以及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乃至近现代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之成就,阐释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对文人画史的重要影响。展览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从而填补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

展览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梳理了水系与上海人文的关系。整个元代,进入了真正确立文人画自身辉煌价值的鼎盛期。地处太湖流域,风土宜人、水陆便利的重镇——上海于元末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中心地带,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书画的格局与文脉,更对其后的持续发展及画史地位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发生的大规模聚“天下士”之人文迁徙,是继三国东吴后的盛况再现。展览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这恰与明初以后上海地理环境,尤其是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几乎同步。同时作为江南文化两个重镇的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亦发生了两者既共生一体,又有局部地区间此起彼伏的互动关联。

上海博物馆馆藏马愈《畿甸观风图卷》首次面对公众,引来参观者期待满满,这一幕发生在昨日开幕的上博“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上。“我们已经考证出,这位籍贯上海嘉定的明代宫廷画师,与‘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祖孙三世有交往,诗画倡和。他的笔触,实开沈氏画目先风,极为珍罕。”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展现海上画史钩沉,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出将持续至9月21日。本次展览可称得上是一次上海的“书画考古”,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时间跨度自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

“宋元以来,文化画渐成主流。一部文人画史,半部与上海相关。”展览中,观众将有幸得见被称为“法帖之祖”的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页》、明文嘉《曲水园图卷》、元李升《淀湖送别图卷》、刘海粟等《万年长春图轴》、陆俨少《勇立潮头图轴》等珍品,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等的收藏。在“丹青宝筏”展上只“露”出后两米的明董其昌行书《天马赋卷》,此次也将尽展前16米,令参观者大饱眼福。

展览共分四部分在上博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展出。第一部分“艺脉/艺术成就”,通过梳理《平复帖》、拈出“墨戏说”文人画理论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吴门前渊”,以及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乃至近现代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之成就,阐释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对文人画史的重要影响。展览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从而填补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

展览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梳理了水系与上海人文的关系。整个元代,进入了真正确立文人画自身辉煌价值的鼎盛期。地处太湖流域,风土宜人、水陆便利的重镇——上海于元末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中心地带,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书画的格局与文脉,更对其后的持续发展及画史地位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发生的大规模聚“天下士”之人文迁徙,是继三国东吴后的盛况再现。展览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这恰与明初以后上海地理环境,尤其是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几乎同步。同时作为江南文化两个重镇的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亦发生了两者既共生一体,又有局部地区间此起彼伏的互动关联。

(童薇菁)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