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3天破3亿元!揭秘《中国医生》背后的“共同记忆”

他们中,有的是广东援鄂医疗队代表,有的是2021年参与广州抗疫的医护人员,此外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20年9月,电影《中国医生》正式开机,辗转武汉、无锡、上海、广州四地取景,经过近4个月的拍摄,于2020年12月23日在广州正式杀青。

上映3天破3亿元!揭秘《中国医生》背后的“共同记忆”

来源:央广网    2021-07-14 10:54
来源: 央广网
2021-07-14 10: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钟南山院士参加7月9日广州首映礼(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影片落幕,掌声数次响起。在7月9日电影《中国医生》广州首映礼现场,台下的观众屡屡拭泪。

他们中,有的是广东援鄂医疗队代表,有的是2021年参与广州抗疫的医护人员,此外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影片,《中国医生》由《中国机长》原班人马打造,为这个七月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截至7月12日14:00,《中国医生》全国票房超过3.7亿元,票房占比接近七成。

我们在银幕里看到的,是曾经发生在中国医生上的故事,是发生在武汉那座城市里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大湾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中国医生的眼睛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国人民共同经历、共同感受、共同战斗的岁月。而它的“暴风眼”,正是武汉,或者更具象地说是武汉金银潭医院。

《中国医生》正是把故事聚焦在了这里。一部130分钟的电影,不算短;但若想重现这段艰苦而又充满斗志的时光,却又太短。

与其说《中国医生》是一场电影,倒更像是中国人民的一次“集体回忆”。

电影没有将笔墨着力在某一人、某一事,也没有掩饰疫情初期的混乱、医生的无能为力、患者的不幸离去……

因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对于一部以抗疫为主题的电影来说,《中国医生》和普通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绝大部分的场景下,演员们都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看不出太多表情,只靠一双眼睛传递讯息。

许多观众在观影时落泪,不仅仅因为他是医护人员,更因为在画面中,看到了一双双熟悉的“眼睛”。

眼睛里面不仅有“我”,还有“我们”。

  张涵予所饰演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张涵予所饰演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原型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

影片中的他耿直、务实,时不时爆粗口,迈着不利索的腿脚出现在医院的各个角落。

疫情初期,大批患者涌入到这家“小”医院的时候,他在动员大会上急了,“必须收治病人,有几多收几多!”

听闻防护装不达标,他对已经做好准备了的医生们说:“防护装没有达标,你可以拒绝收诊病人。”

当太太告诉他有人在背后说他、骂他时,他笑着回应:“骂我,我又不会少块肉。”

张涵予此前在采访中说到:“张院长的热血和医者仁心,他在危急关头站出来扛下一切的胆魄,直到今天都还震撼着我。”

在这双眼睛里,有着中国医生的良心。

  袁泉所饰演的文婷医生

作为电影里的巾帼,袁泉所饰演的文婷医生,是直面患者的第一人。

她承担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不断增加的病患、濒临极限的医生护士、见不到面的家人邻舍……

但在她的眼神中,却没有一丝犹豫与后退。

面对因为怀孕而想要插队入院的小文夫妇,她断然回绝,“这里都是从昨天就开始排队的病患,你说我用哪一个换你老婆?”

而在不久之后,看着病情加重的小文,她率先提出要进行剖宫产。因为同样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小文的主治医师,要让她和宝宝健康地走出医院。

在这双眼睛里,有着中国医生的责任。

  朱亚文饰演的广州援鄂医生陶峻

对于广州的观众来说,影片中还有一位令人倍感亲切的人物,那就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鄂医生陶峻。

一口流利的广普、随身携带着的烧鹅,贡献了影片中为数不多使人开心的片段。

作为行业中最顶尖的精英,在踏进ICU病房后,他十分自信。“我不仅要给他插管,我还要给他拔管!”

但在患者没能挺过后续治疗的时候,痛苦的陶峻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做一个医生。最终他转身,迈向了下一个患者,并继续与专家组讨论,调整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这双眼睛里,有着中国医生的决心。

当这些画面汇聚到一起,就构成了钟南山院士、医疗队员、普通观众给予电影最高评价的原因。

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见到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见到了一群勇敢的人民,在历险、在逆袭、在蜕变、在重生。

电影的结束,远远不是故事的结束。

两座城市的抗疫精神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是时代的产物,背后镌刻着一种精神。

2020年1月,钟南山院士挤上去往武汉的高铁,在餐车旁闭目休息的照片,流传甚广。

  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在去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休息(图片来自网络)

这同时也让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拍一部表现中国医务工作者与疫情战斗到底的电影。”

时间不等人。

2020年4月8日,电影摄制组第一次来到武汉,同时也亲身经历了一个重要时刻:离汉离鄂通道正式解除管制。

通道口的灯光一一亮起,车辆一辆接一辆地开出来,所有人按响喇叭欢呼。这个夜晚看起来如此平常,却又火热得让人动容。

摄制组捕捉到的这一珍贵画面,也如期出现在了电影里头。  在电影尾声,我们见到了武汉久违的市井气息和大家走出家门、恢复正常生活的景象,以及还没撤离的援鄂医疗队坚守一线的场景。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句话虽然出自钟南山院士口中,但却是所有人的共同心声。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表现在电影中,实现在电影外。

2020年9月,电影《中国医生》正式开机,辗转武汉、无锡、上海、广州四地取景,经过近4个月的拍摄,于2020年12月23日在广州正式杀青。

“在广州取景拍摄时,医护人员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所以我才有这么大的勇气去拍这个题材。”电影导演刘伟强说。

或许正是这种“缘分”,让主创团队选择在全国公映第一天集结广州,参加盛大的首映礼。

  主创团队参加广州首映礼(央广网发 广州市宣供图)

对刚刚经历过疫情的广州而言,这场首映礼还有着另一层内涵。

7月3日,广州发布通告,严格有序开放密闭公共场所,电影院作为最后一批开放场所,也再次敞开大门。

“如果不经控制,广州会有数百万人感染,但是经过大家上上下下的鼓励,(广州)仅有153例本土感染者。”首映当晚,钟南山院士在台上忍不住回忆说。

关于这场首映礼,还有一处细节打动了很多人。走过中山纪念堂外面红毯的,不仅有电影主创人员,还有社会各界的抗疫代表。

抗疫精神是时代赋予的红色精神,在广州得到了丰富和延伸。那一晚,红色之城上演着红色电影,红色精神在场内外熠熠生辉。

粤产电影的翻身仗

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观众最有发言权。

在“猫眼电影”上,有超过10万人为《中国医生》打分,综合评分9.5分。

一位影迷留下评语:“《中国医生》不只是叙述,更是呼唤。呼唤着社会,呼唤着世界,关注‘医生’这个群体……最后取得的成功,是国人的骄傲。特别推荐,中国加油!”

如果留心电影的结尾,就不难得知《中国医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粤产电影。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两年多以来,人文湾区的建设一直是大湾区发展的重点指标。在助力塑造湾区的人文内涵上,电影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片发展热土上,电影产业同样也离不开“高质量发展”,因为这代表着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中国医生》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东博纳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影片,同时也是博纳影业在广州设立大湾区总部后推出的首部力作。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发展仍然有三个“不相匹配”:

“大湾区电影与过去南方电影的辉煌相比不相匹配;大湾区的经济实力、经济地位与大湾区的文化实力、电影实力不相匹配;大湾区电影的票房指标与创作作品不相匹配。”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中国医生》无疑为粤产电影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拥有的银幕数量不仅全国第一,更是连续19年蝉联全国电影票房冠军。其中,广州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底影视企业突破600家、电影院255家,拥有超过20万张观众席。

正因为大湾区在区域地理、文化渊源、人文精神、风俗习惯上同气连枝、一脉相承,所以一部优秀的电影既能串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也连接起了电影工业的上下游。

伴随着大湾区的发展,不仅为电影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中华文化的传承交流,传递出了另一维度的想象空间。

在南中国的土地上,曾经辉煌后又沉寂的电影产业,如今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张胜强)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