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文化节:渔民们祭祀祈愿人福舟安、鱼满丰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文化节:渔民们祭祀祈愿人福舟安、鱼满丰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7-26 10: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祭祀官宣读祭文 摄影:陆中秋

中国日报网7月25日电(记者 陆中秋)山东日照涛雒镇坐落于黄海之滨,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沿海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大海养育了他们,渔民们对大海亦有深厚的感情。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和六月十三日,渔民们都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平平安安。

2008年6月,渔民文化节被国家文化部批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沿海渔村传统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官宣读祭文,渔民依次上贡品、三叩首、敬酒上香,祈求人福舟安、鱼满丰仓。来自涛雒沿海村庄的渔民们,用最古老传统的方式,表达着人福舟安、鱼满丰仓的祈愿。

渔民们依次上贡品祭祀祈愿人福舟安、鱼满丰仓 摄影:陆中秋

日照涛雒镇水族舞有着悠久历史,每年开海典礼或逢年过节时,当地渔民穿戴鱼、龟、虾、蟹等模拟水族动物的道具,进行即兴或有情节的表演,庆祝开海捕鱼或渔业丰收。水族舞如今已演变成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表演形式。水族舞在2008年被列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日照市大型文艺展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

渔民们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平平安安 摄影:陆中秋

拉岝作为渔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最早可追溯到战国齐国时期,已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拉岝属于浅海捕捞作业,需要团队协作,少则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不等,分工有指挥、下网、拉网、收鱼。指挥一般选择经验丰富的渔民担任。渔民先将大鱼网驾船放入海,等一定时间之后,再把它拉上来。下网最讲技术,需根据当天海潮的“流水”情况,在发现有“鱼情”的海面,将渔网撒入海中,使渔网在海面围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渔船再把渔网的两头绳索送回岸边,拉大网时渔民分成两组,各执渔网一端的绳索,顺着海浪起伏的节奏,面朝大海一步一步地往后挪,挪到一定的位置后松下拉网的绳结,又赶到渔网的前头,系好拉网的绳头再往后挪,如此反复,直到整个渔网拉出海面,完成整个收网捕鱼的作业。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