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为何受到关注

7月25日,正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7月25日,正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

泉州申遗为何受到关注

来源:千龙网    2021-07-27 09:51
来源: 千龙网
2021-07-27 09: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25日,正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泉州,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1300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曾是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城市记忆不断流传,历史文脉传承至今。

当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历史挖掘、人们越来越热衷文旅消费的今天,泉州“申遗”成功为何受到关注?“遗产申报是手段,保护传承是目的。”在不少专家看来,泉州申遗成功,对于中国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有借鉴意义。“让文化遗产成为公众的共有记忆和共同财产,是可持续保护的根本。”

泉州申遗并不是一帆风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在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时建立起《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则在1985年加入《公约》,并于1999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所谓“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截至今年7月25日,包括刚刚申遗成功的泉州,中国已有56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如长城、布达拉宫、龙门石窟等;世界自然遗产14项,如九寨沟、可可西里、三清山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包括泰山、黄山等。

近年来频频走入公众视野的“非遗”又是什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世界遗产”,是自然山水、建筑遗址这样的实体对象,但代代相传的技艺、传承融合的仪式等没有实体物质,却依然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并于次年审议通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中国于2004年加入。根据《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世界留给当下的宝贵财富,需要人们珍惜、保护和传承。

泉州申遗并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古泉州(刺桐)史迹”就曾经申报过世界遗产,审议结果是“发还待议”。记者从一些业内人士处获悉,泉州项目被“发还待议”后,国家文物局指导泉州市、专业机构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展密切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设立驻地工作站或联合办学,会同福建博物院开展泉州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推动建立省、市两级专业考古队伍,制定施行考古计划和古城保护专项法律法规、规划,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得以实施,使泉州古城重要史迹、遗址和古城整体风貌得到妥善保护。在此基础上,泉州项目定位调整,遗产点从原先的16处增至22处,并明确提出“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重要历史”这一全新主题,才有了今年申遗成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这一项目申遗成功,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范例。

“申遗”之难,还在于对申遗数量的严格限制。2004年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曾通过“苏州决定”,修改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原先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的“凯恩斯决定”,从2006年起,一个缔约国每年可至多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有一项是自然遗产。自2006年起,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受理的世界遗产申报数增加到45个。不过,2018年起,又采用最多审议每个缔约国提交的一项完整申报,确定委员会每年审查的数目不超过35个等申报机制。

上海离“世界遗产”有多远

目前,上海已拥有昆曲、剪纸等和其他地方共享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尚没有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泉州申遗成功,让一些业内人士看到希望。今年7月18日,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上,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探讨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议题,上海相关部门和考古专家出席此次会议。在同主题的展览上,包括上海在内的26座“海丝联盟城市”对遗产状况进行展示。

在很多人印象中,历史上的上海不过是一座“小渔村”。但此前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证明了上海作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2018年,上海博物馆赴斯里兰卡的联合考古项目,也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按照目前世界遗产申报机制,跨境或跨国遗产申报拥有更高的审查优先级,但操作十分困难。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但距离1998年启动该项目申遗,已过去16年。除了海上丝绸之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中也有上海的身影,该项目早已列入中国的申遗清单。除一开始加入的上海新场古镇外,今年朱家角镇负责人也曾透露朱家角正在申报加入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工作。如果朱家角镇能顺利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组团”申遗古镇将增加到5个。

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列入缔约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我国首批《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进入预备清单,需要就申遗文本和现状进行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的反复论证,并递交国家相关部门决定。有专家称,中国资源丰富,从预备清单到正式提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的自然、文化资源存储量有限,但在文化研究上具有优势。”华东师范大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陈勤建认为,上海要加强研究和梳理城市文明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内容。目前,我国已明确2022年申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还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上海都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让文化遗产成为共有记忆

全球瞩目的申遗,成功后没有实际奖励。在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看来,申遗是在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发展中国民俗经济和全人类共享优秀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申遗成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文化可靠性和文化高度。泉州申遗成功,实证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对外商业贸易、物资交换、人员交往的重要窗口,以平等互信、对话交流的姿态推动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文化和思想传播到海外,也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多元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

翻开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从故宫到布达拉宫,从峨眉山到苏州古典园林,无不是旅游胜地。而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地也因成为世界遗产,受到更多关注。通过旅游发展讲好这些世界遗产的故事固然重要,但还应唤醒文化认同。陈勤建认为,申遗的最终价值是追求一个族群从历史到现在所遗存的、维系生存发展的有益文化经验,从中延伸出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要让文化遗产成为公众的共有记忆和共同财产,这才是可持续保护的根本。在一些专家看来,要通过推动遗产点向社会开放、实施遗产周边环境整治和居住环境提升等举措,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也要通过建立遗产标识解说系统、建设遗产展示馆等举措,丰富公众对遗产的认知,激发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觉。

泉州申遗成功,也为城市发展与文脉传承协同提供了范本。“将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加以妥善保护和永续传承,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庄严承诺。”据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泉州市就意识到保护古城风貌的重要性,将“保护古城、开发新区”作为城市规划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保护立法和规划设计,使古城整体风貌得到妥善保护,与城市发展相映生辉。申遗成功是荣誉更是承诺,未来整个泉州古城范围将纳入世界遗产的“缓冲区”范围,细化遗产区、缓冲区管理要求和控制指标,完善长效协调管理机制,加大遗产安全监管、日常养护力度,探索活态遗产保护传承模式,为这一复杂的系列遗产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脉传承,泉州如此,上海也不例外。不少市民希望,上海除了在申遗道路上持续发力之外,也应将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融为一体,触摸得到历史,感受得到乡愁。

7月25日,正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泉州,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1300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曾是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城市记忆不断流传,历史文脉传承至今。

当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历史挖掘、人们越来越热衷文旅消费的今天,泉州“申遗”成功为何受到关注?“遗产申报是手段,保护传承是目的。”在不少专家看来,泉州申遗成功,对于中国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有借鉴意义。“让文化遗产成为公众的共有记忆和共同财产,是可持续保护的根本。”

泉州申遗并不是一帆风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在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时建立起《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则在1985年加入《公约》,并于1999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所谓“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截至今年7月25日,包括刚刚申遗成功的泉州,中国已有56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如长城、布达拉宫、龙门石窟等;世界自然遗产14项,如九寨沟、可可西里、三清山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包括泰山、黄山等。

近年来频频走入公众视野的“非遗”又是什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世界遗产”,是自然山水、建筑遗址这样的实体对象,但代代相传的技艺、传承融合的仪式等没有实体物质,却依然镌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并于次年审议通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中国于2004年加入。根据《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世界留给当下的宝贵财富,需要人们珍惜、保护和传承。

泉州申遗并不是一帆风顺。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古泉州(刺桐)史迹”就曾经申报过世界遗产,审议结果是“发还待议”。记者从一些业内人士处获悉,泉州项目被“发还待议”后,国家文物局指导泉州市、专业机构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展密切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设立驻地工作站或联合办学,会同福建博物院开展泉州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推动建立省、市两级专业考古队伍,制定施行考古计划和古城保护专项法律法规、规划,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得以实施,使泉州古城重要史迹、遗址和古城整体风貌得到妥善保护。在此基础上,泉州项目定位调整,遗产点从原先的16处增至22处,并明确提出“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重要历史”这一全新主题,才有了今年申遗成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这一项目申遗成功,为今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范例。

“申遗”之难,还在于对申遗数量的严格限制。2004年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曾通过“苏州决定”,修改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原先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的“凯恩斯决定”,从2006年起,一个缔约国每年可至多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有一项是自然遗产。自2006年起,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受理的世界遗产申报数增加到45个。不过,2018年起,又采用最多审议每个缔约国提交的一项完整申报,确定委员会每年审查的数目不超过35个等申报机制。

上海离“世界遗产”有多远

目前,上海已拥有昆曲、剪纸等和其他地方共享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尚没有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泉州申遗成功,让一些业内人士看到希望。今年7月18日,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上,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探讨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议题,上海相关部门和考古专家出席此次会议。在同主题的展览上,包括上海在内的26座“海丝联盟城市”对遗产状况进行展示。

在很多人印象中,历史上的上海不过是一座“小渔村”。但此前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证明了上海作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2018年,上海博物馆赴斯里兰卡的联合考古项目,也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按照目前世界遗产申报机制,跨境或跨国遗产申报拥有更高的审查优先级,但操作十分困难。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但距离1998年启动该项目申遗,已过去16年。除了海上丝绸之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中也有上海的身影,该项目早已列入中国的申遗清单。除一开始加入的上海新场古镇外,今年朱家角镇负责人也曾透露朱家角正在申报加入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工作。如果朱家角镇能顺利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组团”申遗古镇将增加到5个。

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列入缔约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我国首批《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进入预备清单,需要就申遗文本和现状进行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的反复论证,并递交国家相关部门决定。有专家称,中国资源丰富,从预备清单到正式提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的自然、文化资源存储量有限,但在文化研究上具有优势。”华东师范大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陈勤建认为,上海要加强研究和梳理城市文明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内容。目前,我国已明确2022年申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还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上海都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让文化遗产成为共有记忆

全球瞩目的申遗,成功后没有实际奖励。在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看来,申遗是在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发展中国民俗经济和全人类共享优秀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申遗成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文化可靠性和文化高度。泉州申遗成功,实证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对外商业贸易、物资交换、人员交往的重要窗口,以平等互信、对话交流的姿态推动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文化和思想传播到海外,也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多元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

翻开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从故宫到布达拉宫,从峨眉山到苏州古典园林,无不是旅游胜地。而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地也因成为世界遗产,受到更多关注。通过旅游发展讲好这些世界遗产的故事固然重要,但还应唤醒文化认同。陈勤建认为,申遗的最终价值是追求一个族群从历史到现在所遗存的、维系生存发展的有益文化经验,从中延伸出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要让文化遗产成为公众的共有记忆和共同财产,这才是可持续保护的根本。在一些专家看来,要通过推动遗产点向社会开放、实施遗产周边环境整治和居住环境提升等举措,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也要通过建立遗产标识解说系统、建设遗产展示馆等举措,丰富公众对遗产的认知,激发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觉。

泉州申遗成功,也为城市发展与文脉传承协同提供了范本。“将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加以妥善保护和永续传承,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庄严承诺。”据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福建省、泉州市就意识到保护古城风貌的重要性,将“保护古城、开发新区”作为城市规划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保护立法和规划设计,使古城整体风貌得到妥善保护,与城市发展相映生辉。申遗成功是荣誉更是承诺,未来整个泉州古城范围将纳入世界遗产的“缓冲区”范围,细化遗产区、缓冲区管理要求和控制指标,完善长效协调管理机制,加大遗产安全监管、日常养护力度,探索活态遗产保护传承模式,为这一复杂的系列遗产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脉传承,泉州如此,上海也不例外。不少市民希望,上海除了在申遗道路上持续发力之外,也应将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融为一体,触摸得到历史,感受得到乡愁。

(钟菡 简工博)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