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票务系统防囤票防“黄牛”

”  为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经过长期调研,起草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用于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规范了购票、检票、退票等流程。”  为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经过长期调研,起草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用于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规范了购票、检票、退票等流程。

规范票务系统防囤票防“黄牛”

来源:千龙网    2021-08-12 05:23
来源: 千龙网
2021-08-12 05: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每每有热门演出开票,就有粉丝发出灵魂拷问:“到底放了多少票?为什么我们买不到,‘黄牛’却有票?”一直以来,热门演出的票务问题都是文化执法部门严格监管的目标,但由于演出票务市场信息不透明,监管始终存在难度。

本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演出领域的行业标准,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牵头起草。《规范》将如何规范票务市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接受了本报独家采访。

现状:票务系统不统一透明

爱看演出的观众都知道,买票有很多渠道,既有各类票务平台,也有不同剧院自己的系统,如果上网搜索,还会出现很多不太知名的票务网站,看得购票者一头雾水:“想买的热门演出就在某个没听说过的平台显示有票,能保真吗?要是临时不想去了,能退票吗?在这里买票能保障我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在从事演出行业的人看来,这反映的是目前国内多重票务系统不统一的现象。潘燕介绍,目前多重票务系统并存,既有保利票务、大麦票务等业务覆盖全国的大型平台,也有为数众多的区域性票务公司,其中包括剧院自有票务系统,以及一些掌握一定演出资源却并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也会独立开发一套系统,销售演出票。

“这一情况导致票务市场信息不透明,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潘燕举例说,文旅部早就下发过通知,要求演出主办方不得捂票、囤票,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门核准观众数量的70%,“但各个票务系统之间不互通,主办方说把一部分票给了某个票务系统,是真的给了吗?不同票务平台到底上了多少票,监管部门也不得而知,监管很难进行。”

为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经过长期调研,起草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用于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规范了购票、检票、退票等流程。根据这一标准,未来国内所有“出票系统”都要经过行业标准化认证。

目标:用真实数据反哺创作

所有票务系统都经过《规范》认证的同时,还将接入演出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平台。这一平台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搭建,将推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并为创作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总说各大院团和创作团体要以演出为中心,要面向市场,演出要给老百姓看,但在演出票务数据还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的情况下,怎么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买演出票?不同的演出吸引了哪些不同的观众?有些宣传自己满座的演出,是真的卖座还是送票?”潘燕以高度产业化的电影行业为例,每部电影的票房、市场和用户画像都十分清晰,创作团队也能根据数据了解市场反响。

但在演出行业,大家都在“闭着眼创作”。潘燕苦笑:“业内交流时,大家都想知道市场到底是什么样,但现状是,各大院团和创作团体只知道自己演出项目的情况;协会也只能拿到会员单位上报的数据,这个数据是否真实,也不能确定;政府部门也无法得到全面精准的行业信息。”

未来,这一平台将实现行业数据的可视化,对全国演出票务市场数据进行采集和有效监管,既面向行业,也面向政府,用真实的市场数据直观反映演出行业和市场运行状态。“我们会定期向社会公开数据,比如在一段时间内有多少演出在上演,哪些市场热度高,票房是怎么样的,都会有精准的数据信息。”

计划:实现演出票全流程追踪

《规范》将于本月19日正式实施,下一阶段,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将在行业内开展全国票务系统标准认证工作,剧院、剧场单位所使用的票务系统都需要进行认证。

据悉,这一行业规范的编制和推行,得到了大麦、保利票务、猫眼、秀动等头部票务企业的支持,并从立项开始全程参与。目前大麦、保利、秀动等辐射全国的票务系统已进行认证,并接入演出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平台,还有一些剧院自有的票务系统以及区域性的票务系统正在认证和接入。

“这是我们的一期目标,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完成。”潘燕说,此后若出现观众们关注的热门演出票务问题,“一共上架了多少张票,各家平台卖了多少票,这些内容都会同步在平台上。一旦出现举报、投诉,或者管理部门认为可能出现票务问题,都可以在平台上调取数据。”

潘燕透露,《规范》实施的二期目标可以做到对每张演出票进行全流程追踪,通过高科技手段,追踪演出票从上架到入场的过程,监测是否有“黄牛”参与多次倒票。这一目标将在电子票推广普及的基础上完成。

每每有热门演出开票,就有粉丝发出灵魂拷问:“到底放了多少票?为什么我们买不到,‘黄牛’却有票?”一直以来,热门演出的票务问题都是文化执法部门严格监管的目标,但由于演出票务市场信息不透明,监管始终存在难度。

本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演出领域的行业标准,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牵头起草。《规范》将如何规范票务市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接受了本报独家采访。

现状:票务系统不统一透明

爱看演出的观众都知道,买票有很多渠道,既有各类票务平台,也有不同剧院自己的系统,如果上网搜索,还会出现很多不太知名的票务网站,看得购票者一头雾水:“想买的热门演出就在某个没听说过的平台显示有票,能保真吗?要是临时不想去了,能退票吗?在这里买票能保障我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在从事演出行业的人看来,这反映的是目前国内多重票务系统不统一的现象。潘燕介绍,目前多重票务系统并存,既有保利票务、大麦票务等业务覆盖全国的大型平台,也有为数众多的区域性票务公司,其中包括剧院自有票务系统,以及一些掌握一定演出资源却并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也会独立开发一套系统,销售演出票。

“这一情况导致票务市场信息不透明,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潘燕举例说,文旅部早就下发过通知,要求演出主办方不得捂票、囤票,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公安部门核准观众数量的70%,“但各个票务系统之间不互通,主办方说把一部分票给了某个票务系统,是真的给了吗?不同票务平台到底上了多少票,监管部门也不得而知,监管很难进行。”

为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经过长期调研,起草了《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用于统一全国演出票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规范了购票、检票、退票等流程。根据这一标准,未来国内所有“出票系统”都要经过行业标准化认证。

目标:用真实数据反哺创作

所有票务系统都经过《规范》认证的同时,还将接入演出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平台。这一平台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搭建,将推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并为创作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总说各大院团和创作团体要以演出为中心,要面向市场,演出要给老百姓看,但在演出票务数据还没有做到公开透明的情况下,怎么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买演出票?不同的演出吸引了哪些不同的观众?有些宣传自己满座的演出,是真的卖座还是送票?”潘燕以高度产业化的电影行业为例,每部电影的票房、市场和用户画像都十分清晰,创作团队也能根据数据了解市场反响。

但在演出行业,大家都在“闭着眼创作”。潘燕苦笑:“业内交流时,大家都想知道市场到底是什么样,但现状是,各大院团和创作团体只知道自己演出项目的情况;协会也只能拿到会员单位上报的数据,这个数据是否真实,也不能确定;政府部门也无法得到全面精准的行业信息。”

未来,这一平台将实现行业数据的可视化,对全国演出票务市场数据进行采集和有效监管,既面向行业,也面向政府,用真实的市场数据直观反映演出行业和市场运行状态。“我们会定期向社会公开数据,比如在一段时间内有多少演出在上演,哪些市场热度高,票房是怎么样的,都会有精准的数据信息。”

计划:实现演出票全流程追踪

《规范》将于本月19日正式实施,下一阶段,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将在行业内开展全国票务系统标准认证工作,剧院、剧场单位所使用的票务系统都需要进行认证。

据悉,这一行业规范的编制和推行,得到了大麦、保利票务、猫眼、秀动等头部票务企业的支持,并从立项开始全程参与。目前大麦、保利、秀动等辐射全国的票务系统已进行认证,并接入演出票务信息采集与服务平台,还有一些剧院自有的票务系统以及区域性的票务系统正在认证和接入。

“这是我们的一期目标,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完成。”潘燕说,此后若出现观众们关注的热门演出票务问题,“一共上架了多少张票,各家平台卖了多少票,这些内容都会同步在平台上。一旦出现举报、投诉,或者管理部门认为可能出现票务问题,都可以在平台上调取数据。”

潘燕透露,《规范》实施的二期目标可以做到对每张演出票进行全流程追踪,通过高科技手段,追踪演出票从上架到入场的过程,监测是否有“黄牛”参与多次倒票。这一目标将在电子票推广普及的基础上完成。

(韩轩)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