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利华执棒北京民族乐团,民族交响诗《大运河》有“母语”味道

民族交响诗《大运河》由北京民族乐团历时一年时间创排,作曲家郑阳创作,青年学者万鸽担任撰稿。担任《大运河》作曲的青年作曲家郑阳,此前曾与北京民族乐团合作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担任第五乐章的创作。

谭利华执棒北京民族乐团,民族交响诗《大运河》有“母语”味道

来源: 北京日报
2021-09-07 20: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绵延的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9月10日晚,由北京民族乐团创排的民族交响诗《大运河》将在中山音乐堂迎来首演,乐团将在著名指挥家谭利华的执棒下登台。9月7日,北京民族乐团举办《大运河》媒体见面会,创演团队介绍该作品的风格特色。

民族交响诗《大运河》由北京民族乐团历时一年时间创排,作曲家郑阳创作,青年学者万鸽担任撰稿。全曲共分序曲和七个乐章,围绕大运河的功能和文化特色展开,分别是序曲《开河》,以及《黄金水道》《漕运沧桑》《江河万古流》等乐章。音乐中既有展现漕运通船前“开河节”仪式的神秘段落,也有表现漕运繁忙、河流险峻的音乐形象。

担任《大运河》作曲的青年作曲家郑阳,此前曾与北京民族乐团合作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担任第五乐章的创作。“郑阳当时的创作让我们耳目一新,很多业内朋友和普通的观众也都对他称赞有加。”北京民族乐团团长李长军讲述了这次邀请郑阳创作的缘由,“这次推出《大运河》,相信他的创作会能符合更多人的审美。”

受到北京民族乐团的邀请,独自创作大运河这样厚重题材的民族交响诗,郑阳也感到非常激动。此前他曾创作过多部交响乐作品,也曾多次参与国家大型文艺演出创作,但在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他谦称自己还是“新人”。“这次独自架构民族交响诗《大运河》,我希望扎根传统文化,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吸纳更多的音乐元素和内容。”郑阳介绍,由于大运河流经多个省市,他吸收了多地的民歌、民俗和戏曲元素。“同时大运河也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我也不排斥使用西方古典的乃至现代派的创作技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运用。”

为本场演出挥棒的是著名指挥家谭利华,这是他受聘于北京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后,首次指挥乐团委约创作的大型原创作品。“大运河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有很多,但这次北京民族乐团带来的是民族交响诗,用民族器乐书写大运河,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底蕴,更有‘母语’的味道。”谭利华介绍,目前作品还在紧张排练中,为了让首演呈现更加完美,还在调整和修改。就在媒体见面会前,谭利华还在排练厅中和乐团“磨”细节,排练到第二乐章《漕运沧桑》时,谭利华提了一个建议:“我想加一个乐器,在开头加上罄。”

此外,音乐会还加入了吟唱、戏曲唱腔等元素,北京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冯金伟、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郑潇将与乐团合作,为民族交响诗呈现更丰富的听觉体验。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