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空间在身边

广州已经拥有超过60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纪念馆,而省级重大标志性工程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也已落户广州并在稳步推进当中。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今日上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为“南越王博物院”的挂牌仪式将正式举行。

博物馆:文化空间在身边

来源:广州日报    2021-09-09 08:39
来源: 广州日报
2021-09-09 08: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广州已经拥有超过60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纪念馆,而省级重大标志性工程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也已落户广州并在稳步推进当中。今天的广州,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15.78平方米。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松竹)今日上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为“南越王博物院”的挂牌仪式将正式举行。

合并后的南越王博物院,已经清理入藏的藏品为5984件,考古出土但未正式编藏的各类文物约4200件,此外还有数以十万计的砖、石建筑材料、构件,以及陶瓷片。一座中国秦汉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文化机构,全新诞生。

这是广州在打造“博物馆之城”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近年来,随着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和科学布局,广州已经构建起华南地区最完备的重大文化设施体系。

让高质量的文化空间为更多的人便捷共享

广州塔南侧的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海珠湿地旁,古色古香、园林式的广州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中心)新馆全貌已经清晰可见。与现有的馆舍相比,新馆不但在规模、硬件上更加先进考究,更充分考虑到了交通、区位等软件的优化。无论是广州塔片区的游客人流,还是海珠湖边的亲子家庭,都被视为未来博物馆、文化馆的“一部分”。让文化更加贴近普通人,让高质量的文化空间为更多的人便捷共享,是广州近来设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多考虑的问题。

对很多年轻学子来说,小谷围岛是名校扎堆、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大学城”。他们或许不会想到,就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田园阡陌、波光帆影的乡村。新学期伊始,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给学生们上了“第一课”——用馆藏文物和考古资料,详解了小谷围与大学城的前世今生,让学术味十足的历史素材,有了与今日生活共鸣的温度。

广州这唯一一座“岛上的博物馆”在2019年5月才刚刚开放。它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管理,因而拥有了基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州地区考古所得的数万件珍贵文物而建立的丰富馆藏,更随着考古队员们持续进行的发掘、调查活动,始终保持着对广州考古发现的同步更新。展品不仅大多是首次公开展示,近5年内出土的文物也占了非常高的比例。以如此“新”的文物构筑一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在国内来说前所未有。“将最新出土文物通过展览展示给公众,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践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初心使命,让公众及时分享广州文物考古成果的重要举措,”馆长易西兵表示,“这也是南汉二陵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边展示、边整理、边研究。”

7月9日,广州华侨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内部试运营,为羊城再添侨文化新名片。它选址于越秀区沿江西路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该厂始建于1901年,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华侨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博物馆,在展示历史的同时,自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15.78平方米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借以“讲故事”的独特媒体。“博物馆之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市民游客提升生活素质的现实需要。广州已经拥有超过60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纪念馆,而省级重大标志性工程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也已落户广州并在稳步推进当中。今天的广州,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15.78平方米。这些公共文化空间,是家庭客厅的延伸,是社交空间的延伸,也是视野、精神和胸怀的延伸。

 

(卜松竹)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