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汪栎宬:平视世界,是中国00后的不卑不亢

冠军汪栎宬:平视世界,是中国00后的不卑不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22 15: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现场,17岁少年汪栎宬将中国人的精神归结为“骨子里的温良”,用近乎完美的英文演讲和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点燃了整个社交网络。

一时间,#00后英文演讲引用觉醒年代名台词#冲上热搜,全网浏览量飙升至2000万。而这一切,距离汪栎宬上次捧回初中组冠军,仅仅过去两年。在沸腾的赞美声中,获得本届高中组冠军的汪栎宬显得格外冷静:「登上热搜,有点意料之外,但也似乎是情理之中。」

循着一股少年特有的青春浩气,我们专访了汪栎宬,试图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一个被称为英文演讲比赛“冠军收割机”的中国Z世代少年,他是如何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身处的世界和自己的未来?

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它们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振奋人心,也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启发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代又一代接力者们站在了一起,中国Z世代青少年,正自信昂扬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平视世界。

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汪栎宬看来,认识自己,看清环境,才能自信而为。这不仅是人类个体的自信之路,对于民族和国家更是如此。

汪栎宬的父母十分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在童年时期得以培养各式的兴趣爱好,如运动、模型、竹笛、音乐剧等,其中戏剧的魅力,将他打磨成个性鲜明、从容不迫、敢做敢为的个体,也为他在演讲台上的出众表现打下了地基。

真诚沟通是汪栎宬在表达过程中的核心。“戏剧本质是教你怎么不去演。有些人会觉得要刻意设计表达状态,语音语调阴阳顿挫等等,但这样是非常没有灵魂的。当你沉浸在演的过程中时,很容易忽略台上临场的一些小变化,甚至是无法感知观众与你实时的交流。”

对于外貌焦虑的社会现象,他同样用三大哲学命题做了自我解答:“真正的自信是来源于对自己充分的认识。我了解自己是谁,我明白我身处怎样的环境,因而我能自如的舒适的在这个环境下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自信。”

汪栎宬并不希望被打上“成熟”或“少年老成”的标签,更希望自己是“童心未泯”抑或是“年少轻狂”的。“你才20多岁,怎么就老了呢?你什么都没经历过,没有遭受过社会毒打,你怎么就成了呢?”他说道。“当这个孩子成熟老成变成一种社会公认的赞美,是否也是对童心的否定?”汪栎宬认为,天真、童心、好奇心,代表着对世界探索的渴望,代表着创造力,这才能帮助自己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见解。

被关注了又如何?

对于自己的视频上热搜,汪栎宬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虽然自己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还不够有深度。“我这段话听起来挺漂亮,但是仅从这十秒钟能引起观众多深的思考?在这一层面,我不敢去自信地说我做的多好,那么我也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面对整体浮躁的社会现状,汪栎宬提出了“关注深度”一词。“关注深度就是引起你的受众思考的程度。信息不是碎片化的铺张,可能没有那么包罗万象,但是每一个点都能引发观众深入的思考。”

就思政传播深度这一话题,他认为现在的思政学习,有太多口号式的东西,也过于表面了。“当人们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其实产生更多的是一种怀疑。对于青年,要厚植其根。”他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年轻人在思政方面不要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而对于社会媒体,他期待着更有担当,更有良心,更有责任感的媒体,不过度沉溺于关注度,也要锁住深度。

关注深度同时也是汪栎宬日常对自己汲取知识的要求。汪栎宬在准备演讲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历程,真正意识到了思政课上某些概念背后所承载的是通过深刻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也让汪栎宬领悟了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最后三个介词的真正含义--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 。他举例到:

“比如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生命二字多么高的重量!我们很多政治学概念都是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比如政党、政体,但其实中国共产党和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西方民主党共和党是不一样的。那些党是精英阶级的政治游戏,通过党派代表去维护既定集团的利益,然后达成自己的政治诉求。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为了人民的政党,唯一的追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祖国,为民族付出。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就是党发动了在此前没有人重视的一股力量—农民阶级的力量。”

对于目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公平问题,汪栎宬认为这是很多话题的核心。“正如我演讲中提到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如果总量没有办法急剧增加,那就先去调和不公平的问题,如双减政策,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站在时代的肩膀,与世界平视

汪栎宬是Z世代的一员,身处全面小康社会,衣食无忧,资源富足,这一代人,是真正有底气平视世界的一代人。面对国际上的舆论非议,汪栎宬认为重塑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得慢慢来,要认清中国和世界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塑造国家形象,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的。汪栎宬谈到,“中国,是世界体系当中的后来者,而国人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丢失自信的状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将近一半的时间华夏民族弥留于自己的天下中,在天下的概念中,我们文明所生出的,是一种包容性而非扩张的品格。也就是我演讲中所说到的inclusion over assimilation ,去包容而不是同化。但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中时,具有扩张性的资本主义体制天然地会进行打击会排斥。因此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我们救国道路,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自信丧失的道路。”

“洋务运动,是因器物不如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因制度不自信;新文化运动,是因文化不自信。几代人,自信丧失,踏上苦苦探寻国家存亡之路。”

Z世代的父辈,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祖父辈的影响,并伴随着改革开放,身处于社会的急剧发展期,不断追赶西方国家的脚步,奔跑过程中,不免对追赶目标产生仰慕之情。但到了00后这一代,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发达国家差距弥合甚至超过了。

“其实我们是真正有底气平视世界的。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一定是自信慢慢上升的过程,这是大势所趋。”建立在文化底气之上,汪栎宬认为,现在人们能为对外传播做的,是去影响,去加速自信的提升。

像汪栎宬这样生于Z世代的青年有千千万。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他们最大的底气。他们与他国站在同样高的地方,平等地对话,自如地交流,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对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并予以衷心的祝福。这种底气,不是傲视群雄,而是不卑不亢。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愿更多青年,用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站在历史的塔尖,比较中西古今,张望更加遥远的未来。

(文中图片已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