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明春,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们如今所置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不仅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波及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各个层面。在汉语文学写作界,网络文学正在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然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与如火如荼的网络小说相比,网络诗歌显得较为沉寂,但它也是网络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最具活力的一翼,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可能。考察网络诗歌的写作状况,思考网络诗歌如何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诗性品格,既是现代汉诗整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勘探当前汉语写作新现象和新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诗歌要有经典作品和代表性诗人
现代汉诗和网络的最初相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生背景是第一代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网络诗歌最早的存在形态主要体现为一种诗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即诗歌作者把在线下创作完成的诗歌作品上传到诗歌论坛或诗歌网站,以期获得某种展示和交流的效果。诗歌论坛上的即时交流和诗歌网站评论区的便捷互动,是一种迥异于传统文学纸媒交流模式的话语景观,激活了诗歌写作者的创作热情和阅读者的欣赏兴趣。
人工智能写诗为网络诗歌写作带来丰富启示,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加以推敲和玩味。图为一款智能机械手臂正在写诗。资料图片
后来随着各大网站推出个人博客业务,诗人们纷纷开设自己的个人博客账号,诗歌博客一时蔚为风潮。与之前的诗歌论坛和诗歌网站相比,诗歌博客能更及时、更集中地展示博主的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为有效,也能获得一种更高的显示度,因而受到不少诗歌作者的青睐。
智能手机的兴起,标志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诗歌的写作、阅读和传播因此获得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移动互联网特有的高度沉浸式和个性化设计,传统媒体编辑作为审核者的角色定位的新转变,都有力地推动着诗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现代汉诗的艺术想象和写作实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近年来微信平台中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的井喷式增长与扩张。不难发现,这些创办者发起的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为诗歌写作者和读者构建一个展示作品、表达观点、传播讯息的网络话语平台,同时仍保留着与其他微信群相同的基本社交功能。这种交互性和混杂性特征,使诗歌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既迥异于传统纸质刊物的单向度、平面化的阅读方式,也不同于第一代互联网比较纯粹的诗歌论坛以文字阅读为主的网络交流模式。诗歌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的阅读是多向互动、立体交流的,往往带有某种超文本的复杂意味。
上文所述,基本都是从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角度,来考察网络诗歌和移动互联网的关系。这个关系其实只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外部问题。笔者更想着力关注的,是网络诗歌作为一种写作类型的艺术内涵建设诸方面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经典作品,涌现出更多代表性诗人,以此来支撑网络诗歌的美学合法性。
就笔者的阅读视野所及,网络诗歌迄今为止仍鲜有突出艺术价值和鲜明个性特征的经典作品,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更是付之阙如。我们期待更多的成熟诗人进行适当的转向,参与到网络诗歌写作中,创作出一批经典作品;我们更期待那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的诗歌写作者能深度介入到网络诗歌写作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互联网想象力,创造出经典之作,进而成为能够真正推进网络诗歌发展的代表性诗人。
网络诗歌要敏锐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气象
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一个越发突出的后果,就是阅读的浅显化和碎片化。与之相呼应,网络诗歌写作中也出现了“段子化”“口水化”等诸多问题。对于一个自觉自为的网络诗歌写作者而言,不仅要全心投入到网络诗歌的文类建设中,也要具备一种担当精神,以自身的创作回应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背景下的当下世界,为诗人想象时代的方式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现代汉诗的语言、形式等议题遭遇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现代汉诗的文类先锋性特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有所砥砺还是受到阻滞?当然,移动互联网毕竟还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事物,它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也需要更长时间段的观察,但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不仅是网络诗歌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议题,也是网络诗歌写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世道人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经由一个狭窄的手机屏幕与外部世界发生物质乃至精神的复杂关联,我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质地正在悄悄地被改变。这种或隐或显的改变应被敏感多思的诗人发现、捕捉,并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他们的网络诗歌作品中。
走过百年发展历史的现代汉诗,虽然遭遇种种艰难险阻,却也已然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抒情话语传统。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汉诗的语言、形式等诗艺命题寻求新增长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譬如,近年出现的“截句”写作现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颇具意味的诗歌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诗人的积极参与。关于“截句”写作,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出尖锐的否定声音。“截句”写作可以视为现代汉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有益尝试,而关于其成或败的评判,显然不宜过早地得出某种武断之论,应更包容此种诗歌写作实践,给予更多的观察时间。
由于自身具备的某种天然文类优势,现代汉诗的先锋性必定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异质性和芜杂性产生激烈碰撞,从而生发出奇特而绚烂的艺术火花。至于这种碰撞能否最终修成网络诗歌的正果,需要更为丰富的写作实践和更长时段的文类历史的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诗歌对于时代精神的反映,不能流于一种标语口号式的简单图解和空泛表达,而是要经由纷繁多姿的诗歌作品,充分落实到现代汉诗写作生动的语言实践和鲜活的艺术想象中,也充分落实到汉语文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中,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文学的新收获。
网络诗歌要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为底子
网络诗歌是现代汉诗最鲜活的写作实践,它首先对接的是现代汉诗一百多年来形成的抒情“小传统”,以此为背景展开当下的艺术探索。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网络诗歌写作应该寻求一种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从纵向来看,网络诗歌应主动追根溯源,努力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并成为这一深厚传统在新时代不断延伸和生长的新质;而从横向来看,网络诗歌应不断拓展自身的数字人文美学疆域,在观照、想象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实践中,不断锻打、提炼现代汉语的诗性特质。二者相互生发、相得益彰,方能构筑起网络诗歌写作的坚实艺术根基。
网络诗歌写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现代汉诗艺术传统在内的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抽象存在,而是仍然流淌在我们语言和文学中的精神血脉,也应该流进当下的网络诗歌作品之中。对于任何一位有自觉的艺术追求的诗人而言,母语文学深厚的抒情传统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网络诗歌写作自然也不例外。
以当下诗坛为例,不少曾经以叛逆姿态刻意疏离古典诗歌传统的诗人,近年都不约而同地回望、重释古典诗歌经典,并以之作为推进自身诗歌写作的新动力。他们这种通过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而获得内在写作动力的做法,显然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借鉴。当然,这里所说的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或“拟古”,而是一种汲古为新,即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让最具活力的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与此同时,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应有一种当代视角,即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观照,才可能收获更多对于既有传统的新认识和新发现。
譬如,2017年,一批软件工程师倾心打造了一个所谓“人工智能诗人”,人物角色被设定为“少女诗人”,被命名为“小冰”,并推出其诗歌作品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对于网络诗歌而言,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小冰的诗,很多读者可能不以为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由计算机程序编码而产生的、缺乏情感温度的文字游戏。事实上,小冰的这些诗作的产生过程大致如下:软件工程师们先从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李金发等现代诗人的代表作中抽取出经典意象,再通过计算机程序重新组合成一首“诗”。且不论这些“诗”的艺术效果如何,其生产方式的人工智能性和数字人文意味,都为网络诗歌写作带来丰富的启示,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加以推敲和玩味。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4日 16版)
(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