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过一把戏瘾”

看话剧、听戏曲、看演唱会……线上观看文艺演出的形式越来越受欢迎。防疫期间,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走上“云端”,越来越多观众也习惯于“隔屏”观赏“云演出”“云剧场”。防疫期间,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走上“云端”,越来越多观众也习惯于“隔屏”观赏“云演出”“云剧场”。

“在家也能过一把戏瘾”

来源:千龙网    2022-07-04 08:41
来源: 千龙网
2022-07-04 08: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看话剧、听戏曲、看演唱会……线上观看文艺演出的形式越来越受欢迎。许多人透过手机屏幕感知戏剧的魅力,与亲朋好友在线分享聆听古典音乐会的喜悦。多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探出新路。

好戏连台人气旺

打开投影仪、调整好幕布,准备好零食和饮料,关上大灯,点亮小灯带……6月26日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蔡和同学们相约一场线上的毕业歌会。这天,人民日报新媒体举办“追光向未来”毕业云歌会,在歌声里,为青春见证、为未来祝福,吸引了许多网友线上观看。

防疫期间,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走上“云端”,越来越多观众也习惯于“隔屏”观赏“云演出”“云剧场”。

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70岁生日。镇院之宝《茶馆》当晚首次实现8K技术录制、超高清实时直播,线上观众得以与现场观众同步收看。据悉,北京人艺70周年纪念版演出名家云集,成为连日来社交平台上刷屏的讨论话题。

北京人艺的系列线上“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活动,不仅让未能抢到票的北京观众得以观赏到人艺经典剧目,也让全国各地的剧迷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优质话剧。“几年前去北京出差时,朋友带我看过一次人艺的现场话剧,今日重温,回味无穷”“周末晚上通过屏幕就能看老戏骨们‘飙戏’,非常享受,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一些”“在家也能过一把戏瘾”……直播间里,不少观众留言表达对人艺作品线上直播的喜爱之情。

如今,打开视频平台,很多话剧、音乐剧、电影、演唱会等文艺演出可以在线观看,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在线观看人数也屡创新高。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国家大剧院至今已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多艺术门类。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

内容形式有新意

与线下实地观看演出不同,“云演出”不只是用摄像机拍下来、把舞台搬到线上那么简单,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都有新的转变。

点击屏幕上的节目单,可以了解整场演出的内容和进度;点进线上演出的链接合集,能跳转到其他正在进行戏剧直播的账号,在不同的演出中切换选择;5G和超高清视频技术的运用,让交响乐团悠扬的旋律犹在耳畔;在线上“智慧剧场”里,拖动屏幕,就能从任意角度观看表演、欣赏细节……得益于新的技术,网友的线上观影体验不断升级。

不少观看了北京人艺《茶馆》直播的观众表示,线上呈现的画面非常清晰,能看清楚演员们妆容,还有非常细微的表情、动作,像是坐在最佳观影位置。此外,近景和全景的切换,让观众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可以全身心体验话剧的魅力。

线上演出的互动性也让观众参与感满满。观看线上演出时,网友可以随时给主播留言点赞,还能与评论区的其他网友交流互动。国家大剧院为每期的线上演出策划了演前导赏,从专题记录式、直播式、访谈式,到探秘式、导览式、多语种导赏,结合网友的欣赏喜好,不断创新导赏内容与形式,形成线上艺术普及的个性化服务。

推进文化数字化

专家认为,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线上演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首先是打破时空限制,降低文化消费成本,让随时随地观看文艺演出成为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线上演出的流行,也让更多文化内容被看见。不少人在观看线上直播后对相对小众的戏剧形式产生兴趣,还有许多年轻观众喜欢上了戏曲等传统艺术。

对于“云演出”“云剧场”的走红,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马广洲认为,作为演出业的分支、新兴业态,线上演出并非线下演出的衍生品,也不是替代方案或辅助手段,而是创造了演出业的新空间、新场景、新模式,既能直接面向传统观众,也能吸引新的受众群体。

业内人士说,线上演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传统的舞台艺术,文艺演出历来注重让观众在现场感受舞台的氛围,但线上展演的新形式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从业人员应该抓住机遇,做好数字化内容,将更美更精湛的艺术呈现给观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升级,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创新呈现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认为,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看话剧、听戏曲、看演唱会……线上观看文艺演出的形式越来越受欢迎。许多人透过手机屏幕感知戏剧的魅力,与亲朋好友在线分享聆听古典音乐会的喜悦。多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探出新路。

好戏连台人气旺

打开投影仪、调整好幕布,准备好零食和饮料,关上大灯,点亮小灯带……6月26日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蔡和同学们相约一场线上的毕业歌会。这天,人民日报新媒体举办“追光向未来”毕业云歌会,在歌声里,为青春见证、为未来祝福,吸引了许多网友线上观看。

防疫期间,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走上“云端”,越来越多观众也习惯于“隔屏”观赏“云演出”“云剧场”。

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70岁生日。镇院之宝《茶馆》当晚首次实现8K技术录制、超高清实时直播,线上观众得以与现场观众同步收看。据悉,北京人艺70周年纪念版演出名家云集,成为连日来社交平台上刷屏的讨论话题。

北京人艺的系列线上“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活动,不仅让未能抢到票的北京观众得以观赏到人艺经典剧目,也让全国各地的剧迷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优质话剧。“几年前去北京出差时,朋友带我看过一次人艺的现场话剧,今日重温,回味无穷”“周末晚上通过屏幕就能看老戏骨们‘飙戏’,非常享受,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一些”“在家也能过一把戏瘾”……直播间里,不少观众留言表达对人艺作品线上直播的喜爱之情。

如今,打开视频平台,很多话剧、音乐剧、电影、演唱会等文艺演出可以在线观看,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在线观看人数也屡创新高。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国家大剧院至今已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多艺术门类。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

内容形式有新意

与线下实地观看演出不同,“云演出”不只是用摄像机拍下来、把舞台搬到线上那么简单,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都有新的转变。

点击屏幕上的节目单,可以了解整场演出的内容和进度;点进线上演出的链接合集,能跳转到其他正在进行戏剧直播的账号,在不同的演出中切换选择;5G和超高清视频技术的运用,让交响乐团悠扬的旋律犹在耳畔;在线上“智慧剧场”里,拖动屏幕,就能从任意角度观看表演、欣赏细节……得益于新的技术,网友的线上观影体验不断升级。

不少观看了北京人艺《茶馆》直播的观众表示,线上呈现的画面非常清晰,能看清楚演员们妆容,还有非常细微的表情、动作,像是坐在最佳观影位置。此外,近景和全景的切换,让观众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可以全身心体验话剧的魅力。

线上演出的互动性也让观众参与感满满。观看线上演出时,网友可以随时给主播留言点赞,还能与评论区的其他网友交流互动。国家大剧院为每期的线上演出策划了演前导赏,从专题记录式、直播式、访谈式,到探秘式、导览式、多语种导赏,结合网友的欣赏喜好,不断创新导赏内容与形式,形成线上艺术普及的个性化服务。

推进文化数字化

专家认为,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线上演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首先是打破时空限制,降低文化消费成本,让随时随地观看文艺演出成为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线上演出的流行,也让更多文化内容被看见。不少人在观看线上直播后对相对小众的戏剧形式产生兴趣,还有许多年轻观众喜欢上了戏曲等传统艺术。

对于“云演出”“云剧场”的走红,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马广洲认为,作为演出业的分支、新兴业态,线上演出并非线下演出的衍生品,也不是替代方案或辅助手段,而是创造了演出业的新空间、新场景、新模式,既能直接面向传统观众,也能吸引新的受众群体。

业内人士说,线上演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传统的舞台艺术,文艺演出历来注重让观众在现场感受舞台的氛围,但线上展演的新形式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从业人员应该抓住机遇,做好数字化内容,将更美更精湛的艺术呈现给观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升级,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创新呈现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认为,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叶子)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