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文创知识产权授权专员蒋菡——点亮创意,将博物馆“带回家”(解码·走近新职业)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创行业的发展,文创IP授权专员应运而生,在多种授权尝试中探索跨界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苏州博物馆文创知识产权授权专员蒋菡——点亮创意,将博物馆“带回家”(解码·走近新职业)

2022-07-12 09: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蒋菡(右一)和同事在讨论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洛离 摄

核心阅读

选取品牌合作方、共同开发文创产品、把关修改设计细节……这是苏州博物馆文创IP授权专员蒋菡的工作日常。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创行业的发展,文创IP授权专员应运而生,在多种授权尝试中探索跨界融合,让更多人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近几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创行业的发展,有趣的展览推陈出新、新鲜的产品走红网络。从创意到制作再到推广,光靠文化机构本身亲力亲为,力有不逮。一些博物馆面向社会进行文创IP(知识产权)授权,成为一道行业新景观,文创IP授权专员也应运而生。

在苏州博物馆文创部,蒋菡和她的小伙伴们从事的就是这项职业。他们怎样工作,又有哪些新故事?

授权合作,必须考量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去年,一款桂花香型的护手霜成为苏州博物馆与某品牌合作的爆款产品。如何在推广博物馆文化的同时保证产品的销量?故事要先从文创IP授权专员的工作流程说起。

“当博物馆具有一定知名度后,会有社会资源前来寻求合作,双方共同开发一款新产品,或者将已有产品进行全新包装,形成两个品牌的强强联合,拓展受众范围和影响力。”蒋菡介绍,文创IP授权专员需要完成对品牌方的背景调查、策划并确认合作方案、监督修改设计细节,以及宣发审核等。

合作怎样平衡公益性和商业性?这是最难的一步。

蒋菡介绍,评判的标准,需要遵守“博物馆伦理”——博物馆不能为了名与利,丧失本身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考量授权合作与否时,除了品牌和产品之外,合作项目必须具备很强的文化属性和创意。

去年夏天,某护手霜品牌找上门,想与苏州博物馆合作推出桂花香型的联名产品。“对方品牌知名度较高,近期没有负面新闻。而桂花是苏州市花,苏州博物馆内也栽种着许多桂花,如果双方合作,可以产生不错的‘化学反应’,于是一致通过了该项目。”蒋菡说。

在选择过程中,文创IP授权专员们往往需要与被授权方“斗智斗勇”。也有一些寻求合作的品牌,项目方案的理念与博物馆的形象有所冲突,即便开价再高,也会遭到拒绝。

“博物馆伦理在实践中有一条黄金准则:如果合作只得到了经济效益而无法获得社会效益,就要坚决地说不,否则只能获得短利,而无法得到长期认可。”蒋菡说,博物馆必须对公益性和文化性有所坚守,才能有以后更好的合作机会。

把关设计,让文创产品有意义也有趣味

决定合作之后,就要与品牌方沟通合作方案,双方共同构建产品框架,要保证博物馆的相关元素和文化属性,充分融入产品之中。

这个环节叫作“监修”,即监督修改。这是最容易出差错,也是最需要倾注心血的环节。“设计方案的细节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需要文创IP授权专员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练就‘火眼金睛’。”蒋菡说。

在苏州博物馆早期的文创产品中,有一款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吴王夫差剑”伞,设计的伞套是可以背在身上的剑鞘造型,上面印有铭文:“工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没想到,保留文物原样的出发点,被苏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的专家“驳回”了:铭文的意思是吴王夫差专属用剑,但照搬到消费者手中就“不对味”了,建议只保留“自作元用”,前面留白,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形成一个小创意。

去年,苏州博物馆与一家授权书店联名合作千片拼图《奇遇苏博》,属于深度开发的新产品。跨越古今的人与景,与当代的苏州博物馆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忠王府路上的古典戏台、武人手持吴王夫差剑在院里舞剑……历时8个月的改稿,每个地方都被拿着放大镜,反复核实推敲涉及的史实和常识。

对于文创IP授权专员来说,“找茬挑错”和查漏补缺还远不是工作的全部。有时,还会在文创中埋下匠心独运的“彩蛋”。比如,《奇遇苏博》的画面中加入了狮子林中的亭子,因为这是江南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拼图中还藏有老中青3个“贝聿铭”——一个在门口主持开幕,一个戴着安全帽指挥现场施工,一个蹲在假山前拍照。“通过这种方式,向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致敬,也让文物可感可亲,文创产品有趣味有意义。”蒋菡说,文创IP授权专员想要表达的文化内容,蕴藏在这一个个细节之中。

跨界融合,连接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公众参与

产品上市,是文创IP产品落地、直面受众的环节。“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喜爱年轻化的创意以及能带来生活美学的体验。”蒋菡介绍,这将推动文创IP授权不断改进,也改变着博物馆的发展业态。

2020年初夏,苏州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通过IP授权,把展览办进了上海的一家商场。创新在于,展出的内容不是文物或者复制品,而是苏州博物馆的IP本身。在400平方米的空间内,布置了两个主题:明代文人展和苏州博物馆建筑展,这也是苏州博物馆具有辨识度的特色IP内容。

蒋菡介绍,明代文人展的空间,还原了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场景,用竹艺再现了唐伯虎与文徵明的文人精神;苏州博物馆建筑展,则通过一个窥视镜,360度展现一个球状空间的内部景观。

更重要的创意在于,这项展览显示出博物馆的“无界”发展趋势。“IP授权打破了博物馆的‘围墙’,带来了跨界融合发展的可能。”蒋菡说。不管是线上的影视节目、联名游戏,还是线下的文创产品、异地展陈,多种多样的授权尝试连接了多元的社会资源,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参与。

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苏州博物馆的办馆思路从“将文物藏起来搞研究”的1.0版,到“文化遗产开放共享”的2.0版,再到“泛博物馆受众规模空前扩张”的3.0版,运营模式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

“我们从事的正是一种拓展边界的探索——通过与品牌方的合作来互相借力,打造更好的文化项目。”蒋菡介绍,目前苏州博物馆每年的授权版税达300多万元,文创产品销售额4000多万元,但对文创IP授权专员来说,KPI(关键绩效指标)并不是经济收益,而是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本报记者 姚雪青)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12日15版)

(姚雪青)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