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Understanding China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公共外交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力建设”为主题,来自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领域的院校负责人、专家学者围绕新公共外交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新趋势、新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刘碧伟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碧伟指出,做好国际传播,需要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以及能走向世界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人人皆媒”的数智时代,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应对变局、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除了要发挥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权威信息、联动其他传播渠道的主力军作用外,还应重视多元主体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走出去”,创新事实叙述和情感感染,利用区域化、分众化的针对性表达让世界读懂中国,达到理解中国的目的。
钱波强调此次研讨会紧贴时代脉搏,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意义,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鸿燕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北亚研究院院长薛晓芃教授,温州大学华侨学院副院长王祎作主旨演讲。
孙吉胜教授围绕“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 展开论述,揭示了数字时代国际传播在传播形势和人才培养上的深刻变革。她指出,数字时代中国面临多讲、讲好、讲出成效的新任务,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传播基础设施、语言、文化、专业等八个层面的新要求,要有的放矢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吴飞教授以“以全球共通重构国际传播的新逻辑”为题,呼吁在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需要跳出“文明冲突论”的阴影,以事实共享、价值共振、情感共鸣与全球共通理论重构国际传播的新逻辑。他指出,国际传播需要坚持以事实信息作为人类沟通的基础,促进事实共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求同存异,价值共振,促进全球公众情感共鸣,构建更加和谐、共通的人类未来。
赵鸿燕教授在题为“数智化国际传播与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发言中深入剖析了数智技术对公共外交博弈模式的重塑。她强调,我国需及时发展数智化国际传播,利用AI构建全球国际传播模型,创新技术手段,传播观念和国际视角,守住文化自信,受众本位和内容质量,把技术动能转化为发展势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占据大国竞合的高位。
薛晓芃教授在题为“国际组织在公共外交”的主旨发言中分析了国际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国际组织具有公共外交属性,既能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可以对国家和国际社会实施公共外交,又是各国实施公共外交的工具。她提出,应培养和输送中国高校的各类专业性人才到国际组织工作,常态化地参与全球治理工作,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
王祎在题为“国际传播中的海外侨力量: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的主旨发言中分享了华侨参与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经验。她指出广大侨胞是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主体,对中外文化交流、文化理解、文化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内相关主体构建内外联动华文教育体系,探索数字赋能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助力海外侨胞做好国际传播。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士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张小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方洁及财经媒体资深记者郑萃颖围绕“穿越信息迷雾: 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了提升对外传播信息可信度的方式。对话中强调,在社交媒体时代,要增强事实核查能力、培养批判性思考、提倡数字人文主义的重要性、尊重事实的复杂性和结构性,让每个人成为有媒介素养的人,确保国际传播话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该研讨会由21世纪报社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副总编辑张海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院长王毅刚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致辞。
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深度交流汇集智慧,凝聚共识,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学术思考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