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批电视相亲节目:公共媒体应守住伦理底线

主持人: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

张教授,我不知道您看过这类节目没有,您是把它看作是一个相亲节目,还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娱乐性质的节目?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它主要是个娱乐节目,因为相亲节目在中国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是断断续续地有出现,但是在现在这回出现的时候,它的情况完全改变了。它是一个很强烈的具有娱乐性的节目,其实嘉宾有很多都具有很强的这种表演性。但是实际上这个节目引起争议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究竟是一个相亲的节目,还是一个娱乐节目。

主持人:

那在什么?

张颐武:

而在于它这个嘉宾出位的言论,或者是不太得体的公共场合的表现。

主持人:

您说到一个出位的言论,我看到有一些评价,就比如说像节目里面的一些女嘉宾,她在直白的、坦率的表达着自己对婚姻、爱情的一种可能是非主流的看法。您认为这反映不反映现在社会存在的某些,的确存在的现实问题?

张颐武:

这样的观念其实在人类社会里面,从来就存在,想嫁个好丈夫或者是嫁个有钱人,这种观念在人类社会里面从来就有,但始终是作为不登大雅之堂,不能作为公开来宣传的话题。因为这种言论作为一个个体做这样的选择,虽然不提倡,但是也不能硬性的制止你。但是你会发现,在一个公共媒体里面做广泛的传播,特别是这种传播又经过互联网的放大,放大以后再回到电视媒体里面,经过几次的放大以后,这个言论就变成了社会里面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爆炸性的课题。

主持人:

您说到这儿的话,我倒是觉得比如说一些有争论的话题,如果在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上进行争论,比如说他是坐宝马车还是坐自行车,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争论吗?

张颐武:

做讨论其实是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在这个节目里边并不是做讨论,而是这个嘉宾丢出一个话题来,丢出这个话题来以后,于是就把它无限的放大。放大以后,实际上社会的承受力在这个方面是有限的,同时你会发现公众会有激烈的反弹。一方面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感兴趣,因为这种言论对他来说是触碰了他的一些想法,所以有人评论说,这既是挠到了社会的痒处,又出戳到了社会的痛处,所以使得社会整体的反应是非常非常强烈的。一方面你会发现,在网络里面这些人都变成了一种超级明星,一下子就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但是另一方面,公众的反应是是非常负面的。

这两种冲突的观念浮出水面以后,而公共电视台的资源又是公共性的,人们都会认为这些电视台的背后,是由整个社会为它背书的。这样,这些言论就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大家以为或者一些人会认为,这些言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它能够浮出水面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批评讨论的话题,而是作为具有合法性的一种公共资源,这其实是最具有冲击力或者是考验观众的承受力。

主持人:

我倒是很想听听您的看法,比如说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比如说富豪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条件征婚,这是一种社会现实。电视节目,是不是可以把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一些非主流的,甚至负面的社会现实表现在节目里面?

张颐武:

我觉得作为报道或者了解,作为新闻的一个题目都是没有问题的,作为新闻的题目,但是其实是公共电视台,它是有自己的立场、观点的,有媒体的伦理底线,有媒体观察的角度。但是你会发现,一旦它变成了一个相亲节目,在这个节目里嘉宾宣传了这个观念,实际上这些节目也注意到了,嘉宾宣传这些观念的时候,实际上这些节目里也还有一些正面的观念,甚至正面的观念占的位置还是相当显要的。但是这些节目你会发现,一个节目的定位往往是由这些出位的言论、脱轨的言论作为它自己最高的高度,所以它变成了这些节目标志性的一种标志。一旦它变成了一种标志的话,这个节目本身引起的争议就让社会、电视台和这些嘉宾本人都难以控制。

主持人:

那如果我干脆就把它看作一个娱乐节目,娱乐节目的底线是不是也可以放到这种水平?

张颐武:

那肯定娱乐节目也不可能放到这个水平,因为毕竟是公共的电视台。比如我们就可以想象,你比如说在私人的场合里边有人这么说,可能大家都会一笑了之,这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言论,或者说他自己的一个选择,对公众来说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你会发现,这种言论如果在一个大平台,特别是黄金时间、晚间的节目里,而中国的电视台又没有一个,比如商业和公共性明确区分的时候,那么它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会认为,或者一部分人会认为,是整个社会为它背书的,社会里边这种言论就可以公开的讨论,而讨论的时候它甚至还占据相当的有优势。

它的危险性或者是它的冲击力在于,原来这个言论,比如说你去访问一个人,或者是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可能潜在的一个人可能有这种观念,但是他不会把这种观念堂而皇之的去宣传。但是现在一看,原来底线在这儿,可以触碰,我就可以再说,说完了以后,在社会里边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把自己很多人无意识里面,或者思想意识里面深层的东西,把它能够释放出来。

主持人:

其实张教授说的这些问题,就显示出这样的一个现象,怎么说呢?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公众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但是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电视台,我们到底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底线,有哪些底线是不能碰触的。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袁贺娟 标签: 剩女 节目嘉宾 电视媒体 媒体观察 电视平台 
 
 
 
 
 

延伸阅读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