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探《决战刹马镇》 本土原创喜剧大解构

九探《决战刹马镇》 本土原创喜剧大解构

李蔚然拍《决战刹马镇》坚持原创

三探原创:《决战刹马镇》是否本土化新篇章?

《决战刹马镇》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即是以地方方言(唐山话)及发音不准的普通话(李立群)为笑料(例如当观众听见孙红雷大讲“娘了个腿儿”时总不禁捧腹),又有典型的北方农村与生活习俗,旨意表现出编导对影片本土化色彩的定位。

纵观过往由青年导演或大师执导的几部喜剧作品中,方言依旧是奠定其风格的关键要素:如宁浩拍《疯狂的石头》即在一班主角讲起各地方言,如重庆话、山东话、青岛话甚至粤语等,而又以川语为主,继而再有《十全九美》、《熊猫大侠》让阿朵等一众主角大讲四川话及湘西话;到了张艺谋执导《三枪》,又将本土化置于东北,片中小沈阳、阎妮等同样满口方言,不亦乐乎;如今到了《决战刹马镇》,李蔚然则转为以西北村庄搭配唐山方言为主,故以近年同类影片票房成绩而言,以方言强调本土化依旧是灵丹妙药。

非但如此,作为以寻宝为题材的影片,《决战刹马镇》在叙事风格等方面若稍有不慎,必将沦为《国家宝藏》和《刺陵》的跟风之作,重蹈寻宝片陈套覆辙更是在所难免。而此时李蔚然的聪明之处无疑在于抛出了“本土化”的妙计,虽有大漠却已将背景改为偏远农村,从而令影片的风格气息更贴近乡土情怀,这也是《决战刹马镇》得以在观众群中引发共鸣的原因。

此外,作为以本土化为重要创作要素的影片,《决战刹马镇》与《疯狂的石头》之间颇有“雷同”之处,除对地域与方言的定位(《疯》置身重庆,《决》置身西北),多线叙事的剧情、集体演出的阵容而至寻找宝藏的题材等,皆作为本土化喜剧的经典套路被沿用至今,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旭光觉得:“和《疯狂的石头》相比,《决战刹马镇》入戏的节奏好象是放慢了。《决战刹马镇》是慢慢入戏,而不是采取疯狂系列非常密集的,几分钟就加进去新线索的路子。如果把疯狂系列看作英国的,还有香港的打闹喜剧电影进入中国第一个阶段的话,《决战刹马镇》也许会代表这一类系列电影本土化的第二种,就是更本土化,更符合大众人观赏心理。”

九探《决战刹马镇》 本土原创喜剧大解构

导演李蔚然

四探意义:喜剧电影的现实主义将从何体现?

观毕《决战刹马镇》的观众大可发现,全篇虽则不乏疯狂笑点,却更少不免一针见血的影射之意,稍加思考,甚感触目惊心——无论是几乎“三不管”兼一切生活用品皆旧的刹马镇、进城打工村民的悲惨遭遇、上级压死人的“种植西红柿”之令、“建立全国第一旅游大镇”下不伦不类的村中场景、村民为利益卖地赚钱、村里人争相根胡栓子扯上“干系”、一班打扮得怪模怪样的村民向游客极力宣传“体验经济、互动旅游”的滑稽相、“国际知名的张导演指导《印象刹马镇》”...。.无一不让观众将之与当前中国种种啼笑皆非的现实矛盾对号入座。

近年,众多以新导演为主创的国产喜剧已纷纷选择脱离毫无营养的疯狂嬉闹,反而激励贴近现实,以为人熟知的社会新闻为笑料大兴讽刺、影射,继而令观众在娱乐之余仍会有所思考,从《疯狂的石头》影射国内房地产业畸形现象直至《决战刹马镇》讽喻各地旅游业的荒诞情景,现实主义喜剧已逐步晋升为新导演从事电影创作的风向标之一。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王人殷:“这部影片就好在它是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有一个现实生活的依托。一方面它虽然是假定性的,但又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农村的开发旅游和毛总来挖宝,这种贪婪和贪欲,在现在的生活当中这两个现象都存在,为了富起来常常会出现进行旅游开发。在这个片子里,我们看到这个旅游开发是特别滑稽的,特别荒唐的,所以它是有讽刺意味的。所以才觉得有意思,有亲近感。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这一点抓的非常好,把现实和假定性的结合结合的非常好、很有意义。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旭光:“跟当下很多搞笑、打闹的青年喜剧电影相比,它有自己的特色,一个很主要的是现实感很强,当下有很多小成本喜剧电影就是打闹,换句话就是说“一闹遮百丑”,单一夸张以后就把生活的体验和对剧情发展的自然合理性等要求都给降低了,虽然观众会比较宽容这些电影,但这肯定会代表未来电影很重要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 杨琪 标签: 决战 决战刹马镇 导演 喜剧电影 乐视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