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卧虎藏龙》到《剑雨》 论剑10年武侠电影

从《卧虎藏龙》到《剑雨》 论剑10年武侠电影

【壹】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江湖本是于庙堂渺不相涉的,但在武侠大家的春秋笔法里,将二者结合,因而引人入胜,其大成者自是金庸,由他创造出了“侠之大者”这个概念。然而在武侠电影中,却很少有这样的形象出现,即使是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影,通常也以奇情入手,少有大侠的精神气质。只有徐克的《黄飞鸿》系列造作出了黄飞鸿这样一个“侠”,堪称“大”字。

在新世纪的武侠大片里,以内地资金和市场引领,尽管电影制作中到处是香港电影工作者,但大多失去了香港武侠的气息,成为一种内地审片制度下的技术北上。

这些电影很多都将视角投向江湖之远的个体和庙堂之高的政治,但却过于拔高或者过于阴暗的主题将将电影变得说教而沉重,失去了武侠电影应有的潇洒气度,这也是大片的必然,方方面面都欲完美,却忘了大巧不工的道理。

从《卧虎藏龙》到《剑雨》 论剑10年武侠电影

《英雄》(2002 张艺谋)

《卧虎藏龙》之后,张艺谋拍了《英雄》,而正是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似乎开了窍,于商业电影一发不可收,成就了中国式古装大片的开端。

《英雄》在画面和结构上都大开气象,其动作戏甚至可以用革命来形容,极其飘逸,充满了武侠的视觉美。而在“侠”(英雄)的主题上更是寓意极深,但正是这个主题遭到诟病,惹来争议。

张艺谋颠覆了大众对侠客的基本印象,让主人公无名成为了一个反面令狐冲,使人们产生怀疑,就是当令狐冲赞成五岳剑派合一的话,那他还是大侠吗?

从《卧虎藏龙》到《剑雨》 论剑10年武侠电影

《夜宴》(2006 冯小刚)

冯小刚也耐不住寂寞,拍了古装大片《夜宴》,其借鉴《王子复仇记》的戏剧性可以同金庸《连城诀》借鉴《基督山伯爵》相比拟。

《夜宴》无论在其画面上合戏剧性上,都相当繁复,并且在局部亦有精彩之处。它的弱点是,虽繁复却零乱,典型的堆积视觉堆积明星之作。

这部电影只是将宫廷阴谋加上了一些动作元素而已,我们看不到武侠片应有的东西,或者说,《夜宴》只有庙堂,没有江湖。

从《卧虎藏龙》到《剑雨》 论剑10年武侠电影

《墨攻》(2006 张之亮)

战国时代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侠”文化的祖宗,而《墨攻》改编自日本漫画,展现了墨家弟子革离得侠义故事。

这部电影淡化了历史,对墨家的哲学也可以说是极为简单的理解表现,可以说,只是运用了历史背景拍成了一场奇情武侠。电影中的大侠革离纵横国是,颇有传统侠客进而干涉庙堂,退了归隐江湖的气质。尽管电影有着诸多缺点,但在这一点上,《墨攻》跟其他武侠大片相比,有了一丝“侠”的内核。

在“侠”的儒家庙堂和道家江湖博弈下,墨家是其折中点。

从《卧虎藏龙》到《剑雨》 论剑10年武侠电影

《投名状》(2007 陈可辛)

《投名状》被称为香港电影人北上的重大胜利,这部大投资的电影集合了香港电影人的集体智慧,以其擅长的古装动作片而一战成功。

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彻的名作《刺马》,场面宏大,动作也可圈可点,而重点也放在了香港电影尤爱表现的兄弟情义上。

《投名状》浓重的渲染了庙堂的残酷,让兄弟情义变得悲情,而在这悲情之下,没有了江湖豪情,只是添加了一段似是而非的女性柔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编辑: 富文佳 标签: 武侠电影 卧虎藏龙 1983年 纯爷们儿 架空世界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