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舞台的钢琴家让-艾弗兰•巴维将在北京举行一场难得一见的音乐会!在法国著名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诞辰150周年之际,他为听众呈现了一套雄伟壮丽的曲目。克洛德•德彪西将音乐从常规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创造了一种特别新颖的风格。他的风格因为一种时间和音乐空间的新概念,表达内心微妙感情的曲目和管弦乐样式而享有盛誉。让-艾弗兰•巴维向他做出了精彩的致敬!
让-艾弗兰•巴维
让-艾弗兰•巴维接受的是古典音乐的训练,他先后曾在梅兹和巴黎的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打击乐、双簧管和室内乐。1986年,他获得科隆贝多芬-托马西尼国际比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 Beethoven-Tommasoni)头等大奖,还在纽约年轻演奏艺术家大赛(Young Concert Artists Auditions)中获得桂冠。 自从被英国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慧眼相中之后,让-艾弗兰•巴维邀约不断。他曾与皮埃尔•布莱一起合作巴托克(Bartók)和雅那切克(Janacek)的作品,与知名指挥家合作,如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肯特•长野(Kent Nagano)、马雷克•亚诺夫斯基(Marek Janowski)、米歇尔•普拉松(Michel Plasson)以及埃马努埃勒•克里文(Emmanuel Krivine)也有过合作。他定期受邀参加欧美各大音乐节:洛克•安黛龙国际钢琴节、法国南特狂欢日音乐节、里斯本、毕尔巴鄂、东京音乐节,巴黎肖邦音乐节、法国雅各宾钢琴节、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等……
克洛德•德彪西
克洛德•德彪西1862年出生于圣-日尔曼-昂莱,1918年在巴黎去世。 1872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从1880年开始在艾蒂安•吉罗(Etienne Guiraud)指导下学习作曲,并将其作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 1884年,他获得罗马大奖,成为了梅第奇宫的房客,但是要等到1887年,回到巴黎之后,他的风格才在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下渐趋成熟。文学为克洛德•德彪西最早的几部杰作带来了灵感:受到斯蒂芬•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诗篇启发而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1892),改编自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诗篇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音质与音乐色彩的丰富性,节奏的灵活性,速度的无限流动性构成了德彪西作品的主要特征。从梅西安(Messiaen)到杜蒂耶(Dutilleux)或者里盖蒂(Ligeti)再到布列兹(Boulez),为数众多的作曲家都从德彪西的美学中获得启发。
组织者:中山音乐堂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