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首次亮相,表演小品《吃面条》
2013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表演者:蔡明、潘长江等)
语言类节目一直是央视春晚的重头戏,然而自去年春晚始,重中之重的小品节目锐减趋势明显,“小品王”赵本山缺席,郭冬临小品卷入“抄袭门”。
今年,自确定赵本山出现在马年春晚,并担任语言类导演后,让人欣喜的同时更引发业界思考,这一信号是小品舞台“本山时代”的延续,还是将另辟蹊径?或者说,如今,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小品?
现状分析:可笑度不高,几乎无市场
去年春晚结束后,作为当时春晚导演的哈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小品已无市场。”
之后,似乎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在去年央视的元宵晚会中,歌舞类节目成主打,语言类节目只剩下两个,而且都是相声,小品不见踪影。就连“小品专业户”蔡明也穿上了礼服唱起了《因为爱情》,这让不少观众不解:“为什么都不演小品了呢?”
不仅央视如此,去年首次举办元宵晚会的江苏卫视,语言类节目也只有两个。湖南卫视的元宵喜乐会,赵家班“丫蛋”的表演也让网友表示“可笑度不高”。
往届央视小品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姜昆徒弟西安著名相声演员周春晓告诉记者:“相比前几年,小品市场的确已经不是很理想。以前,举办一场晚会,小品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至少得有三个小品。如今,举办一场晚会,最多就加一个小品,而且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