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片大卖之道

作者:爱新闻 廖宸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3-10-24 14:41:09

为什么如此多的电影是续集,改编和重拍之作呢?为什么音乐工作室会斥巨资在为数极少的巨星艺术家上呢?又是从何时起,电视节目变成了如此纷繁复杂的视觉盛宴呢?

这些都像是对娱乐专家而非经济学家抛出的问题,但来自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安妮塔·艾尔贝斯身兼二职。而她的新作《大片》,用同一个答案诠释了上述的4个问题。大片策略,即将越来越多的赌注押在越来越少的题目上。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发行时间恰是好莱坞愁于一连串耗资巨大的片子票房不佳之时。从去年来看,大片之道是穷途末路还是将大行其道呢?那仅仅是我对艾尔贝斯内容广泛的访谈中的一个问题而已。因篇幅和清晰度受限,对话有所删改。

汤普森:如果我只是用“在电影界,电视界以及书籍界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与其把1美元投资在其他作品中,不如将之投资在大巨头中”来概括你书的主题,会不会过于简单呢?

艾尔贝斯:我觉得这样概括很好。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即便在娱乐产业中没有绝对安全的投资,但大片策略是最安全的。在投资中,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应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中。大片策略则恰恰相反。它认为应将鸡蛋放在尽量少的篮子里,而结果证明这反而更安全。

人们不断涌入放映喧闹的续集大片的电影院中,显然证明你说得没错。因此,电影制片厂不断地制作这样的续集大片。而在你书中最有趣的是那些低调地将更多的钱花在更少的项目上的巧妙手段。例如,如果你因制作受人追捧的大片闻名于世,你就会吸引到那些自认为十分受追捧的艺术家和创造家们。

没错,你可以对自己出色的娱乐产品标出高价,而非投资在高价值的商品上。电影界是这样,电视界也同样如此——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接连几年尝试着管理控制成本,因而损失了(几个重要的项目)。如果你是图书出版商,千万不要和影响最大、前途最有望的书籍竞争,否则你会在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和亚马逊(Amazon)失去立足之地,图书的未来发展空间也大大受限。

可以预见,在短期内节省开支有助于提高利润。但从长远来看,你正在摧毁制作大片的精华所在。制片厂和出版商若想制作大卖的作品,既需要精英人才,也离不开鼓吹者的帮助。

这也是一种利益均沾效应。上一次大卖的公司,不论产品是书籍抑或电视节目,都很容易继续推出大卖之作。那么大片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你很长时间都没有走红,产品都没有大卖,那下一个产品的成功则更遥遥无期。大卖是一种光环效应,而NBC正在背向而行。在利润管理方面,他们好一段时间都没能缓过来。

在电影界也有这种效应。例如你平时在电影院看预告片,如果你正在看华纳兄弟(Warner Bros)的电影,演播室可能会播三五个预告片。因而,这次的大卖可以为下一次的大卖做铺垫。如果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了比尔·奥蕾莉(Bill O'Reilly)关于耶稣的书,并且十分畅销,麦克米伦就可以说:“噢,你得在电视节目上和安妮塔(Anita)聊聊她的新书。”从而提高我的销量,这便是强强组合,环环相扣。

那么在音乐界呢?

那也是大同小异,论据之一便是在演唱会中的下滴效应。如果你是Lady Gaga所在的唱片公司而你正在推出新人,你就可以说:“让我们在欣赏Lady Gaga的表演之前,欣赏下这位艺术家的作品。”这样一来便可以将这位新人展现在Lady Gaga的一众粉丝面前了。这和电影播放之前的预告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强组合,环环相扣。

我想我的朋友们对电影院的大片策略都很熟悉了,而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此很排斥。他们眼看着铺天盖地的续集和改编剧掌控电影界,很想弄清楚这是谁的责任。那么,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令我惊讶的是,大部分人对大片有抵触情绪。不妨与经营商换位思考一下,他们知道不管制片厂投资一千万美元还是三亿美元,消费者的电影票价都一样。因而责备这些企业投资过多显得很奇怪。若价格水平不变,我们在其他产业中也会抱怨投资过多吗?在电动游戏中则恰恰相反。若企业投资更多的资金在侠盗猎车手上,人们必定会激动不已。

所以应该归咎于消费者吗?

作为消费者,我们是有责任的。这在于我们所作出的选择。我们之中更多人喜欢《钢铁侠Ⅲ》而不是文艺片,因而制片厂会生产更多的商业巨片,拍越来越多的续集。

这也是他们的市场优势。为了满足国家每个人的需求至少一次,花费必定少不了,但第二次成本便可以大大节约。大型媒体投资中确有折扣一说,所以制片厂一次性买入大量广告十分明智,这比胡乱拼凑投资一大堆不相干的更有保障。小型电影会先在纽约和洛杉矶发布,如果开始流行,其他市场也会相继打开。任何影片以此方式上映,开销必定巨大。

那中国也是有责任的对吗?

当今美国的大部分收益都来自国外。如果你是电影制片人,你会为了打开外国市场而拍片并追求名扬世界的理念。这影响着电影的放映以及生产。

今夏,许多著名电影票房失利。这是否证明了你的论点有误呢?

并非如此,实际上它反而证实了我书中的论点。对好莱坞来说,这是有史以来票房最为大卖的一个夏天(以名义美元来讲)。如《钢铁侠Ⅲ》的诸多大片,票房都十分出色。当然也有像《独行侠》这样的不受热捧的作品。但从大片策略来看,这些作品的失败是理所应当的,人们不会留意入不敷出的作品。如果你将所有失败的例子整合起来,便会发现它们失利的原因惊人的相似。

即使这个夏天没有改变你的想法,你觉得好莱坞的观念是否因此受影响呢?

我认为并没有。即便有,他们只会更加警觉地对待押在大片上的赌注。《独行侠》有著名的制片人,还有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因而它看起来是个安全的赌注。但它并不为人熟知,以致制片人很有可能会将更大的赌注押在《超级漫画英雄》及其续集而非原创剧和老片子。他们会选择更为安全的赌注。

那么对于有些人宣称续集,改编剧和大片策略只会毁灭电影界,你是怎么看的呢?难道方案越灵活,电影便会越无趣?

很多这样抱怨电影的人都不是这些电影的忠实观众。如果你不是经常到电影院去,也许你应该考虑一下那些经常去的人们——这些电影是为他们而制作的。这些到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集中在25岁以下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如果你想看的是前卫的娱乐节目,那就到电视上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