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风可以追溯到《失恋33天》,一部2011年11月上映而后依靠口碑引发轰动的爱情喜剧片。自那以后,被视为可打击好莱坞影片唯一希望的古装大片,尽管明星云集,制作成本高昂,并且有恢宏的故事情节,但卖座率急剧下跌。对话条理分明并能与大众产生共鸣的中等成本影片迎头赶上。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影片最初的目的不是呈现创作者们的艺术表现力,而是取悦观众。
并不意外的是,大部分国产热映影片是喜剧。喜剧通常具有本土特色。当好莱坞方面派出探子寻求“秘密配方”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些中国影片并不好笑。当然不好笑啊,当你把每句台词翻译成英文时,就已经失去了很多笑点,只剩下哑剧了。你只得坐在满是本土观众的影院中去评估这些影片的效果。
好莱坞影片面向全球市场,因此无法创作出一些受中国观众欢迎的中国式喜剧片。它可以带来来自海外的电影天才,但领教本土笑话却不是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功力,这需要一直融入在本土文化中。就拿《泰囧》或者《北京遇上西雅图》来说好了,那些假设都很好莱坞化,受到好莱坞场景,以及《西雅图不眠夜》的启发。然而,这些故事的细节却完全以中国的实际情形为基础。
我经常听到争论认为“文化是肤浅的,约束我们的是共同的人性”。这相当正确,但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肤浅”的一部分却能赢得观众。这不仅适用于中西文化差异,还可以适用于中国本土各区域文化之间。《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的成功说明了省市级城市电影观众的品味,尽管这些电影被专业人士指责为业余水平的粗制滥造。中国的大城市随处可见电影院,小城市影院也以每天十家的数量在增长。在这些小城市,年轻人渴望浮夸的生活场景,弃基础叙事手法和更成熟的电影观众支持的影片可取之初于不顾。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影片将成为不需经过大脑的娱乐消遣,但是其类型故事叙述的手法将会清晰,至少会成为主要决定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