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松花石雕灵芝纹砚 雅昌供图
误区二:年代越久越有价值
需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综合考量
每每提起古董收藏,不少人首先会认为年代越久远越好,或者在某个年代,材质越稀有越光滑便越名贵。这似乎并无过错,然而,对于应该全面考虑问题的收藏来说,又似乎过于片面。黄海涛表示,这里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年代决定论;二是材质决定论。
“首先,我们一定要走出年代越久越值钱的误区。我们通常评价一个古砚,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看造型,造型一般能看出该砚台所属年代人们的审美趣味;第二、看纹饰,除了同样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审美趣味之外,还能通过纹饰来判断那个年代的工艺水平以及审美追求;第三,铭文,所谓‘砚台,有名则灵’,铭文是直接承载了该时代的文化信息,我们不但可以直接了解到当时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对考古发现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评价一块古代砚台的价值,看的是其承载了多少文化信息。如果一块并没有任何迹象能反映出其所处年代的文化信息的砚台,充其量也就是一块石头或者原材料,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提升。”黄海涛说。
另外,由于坊间不少人群中,盛行着关于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的八条标准,然而,黄海涛却表示,不管是年代也好,材质也好,这只能说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说材质决定价值,完全是一个误区。”黄海涛说,“由于古代有很多砚是就地取材,有些造型非常美,但不一定材质非常稀有或者造工细腻,甚至还有一些是用泥陶做的,可能也没有任何的雕刻纹饰,但可能刻有大量文字,那这样的砚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则是其他只有材质光鲜、雕饰繁琐而没有文字的砚台所不具备的。”
“因此,我始终认为,文化决定价值。要记住我们做的是艺术品收藏,而不是单纯的材料收藏。艺术品收藏背后所支撑的就是文化价值。当然,我们也强调砚台的自然属性,但是现在就是很多人过于强调自然属性而忽略了它们的文化属性。这一点是本末倒置的。”黄海涛说。
误区三:谨防大师
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会乱挂头衔
权威崇拜早已不是鲜见之事,尤其对于标准多样不一的艺术品市场,往往专家就是权威的代表,“大师”之称也在行内到处横生。对此,欧忠荣可谓经历过“切肉之痛”,他表示,一定不能迷信大师。他表示,在自己刚刚入门收藏砚台不久,就因为过于相信“大师”,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个刻有“某某大师刻”的砚台,后来才发现,这个砚台并非这位大师的作品,而是其通过商品市场购买之后,自行刻画落款。欧忠荣表示,自此之后,收藏砚台,不能过于依赖“六名”,就是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一定要学会自己判断。而张得一则表示,现在行内乱象横生,一些小有伎俩便挂着什么亚太区大师、什么联合国协会会长之流实在太多,他提醒入门藏家对此一定要留个心眼。“真正有实力的不会挂这样乱七八糟的头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