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贯穿人生始终,有些东西是必需品,有些是奢侈品。谋生的技能属于前者,品味高雅则属于后者。
对于那些认为英语只不过是高报酬工作敲门砖的人来说,不管本人是否喜欢,学习只是一份必须执行的任务。但是,英语(或其它外语)也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有鉴于此,学生学习或掌握一门外语时,应当抱着交流和提升自我的态度。否则,如非必要,大可不必学习。
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英语定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没有像西方认为的那样,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的英语使用者,产生的只不过是文化的零星碰撞,而不是擦出了汉语语境与英语使用完美结合的火花。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大多数人使用英语十分有限而且错误不断。随机抽查街道指示牌,查看上面的英文,往往闹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笑话,这就是证明。语文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In词记录中国2011》的书,保留了“IN”这个单词(时尚、时髦之意)。虽然我没有抵制,但还是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得体。
保护母语纯洁性的做法一点必要也没有。如果语言本身足够强大,大量借鉴外来用语并不会威胁母语的地位。反之,如果其不够强大,再多的保护措施也无法避免其地位的下降。问题不在于学习英语是否值得,而在于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英语,对汉语也是如此。千百年一成不变的死记硬背的模式已经榨干了学习语言的每一份乐趣。这就是为什么很难找到喜欢学习语言的学生的原因,因为他们对任何语言都深恶痛绝。
语言教学不应该只是记忆一堆规则,这一点,王旭明阐释的十分清楚:“当务之急是要改变教师使用大量的垃圾教材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死知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的教育就无法取得巨大的进步。”我认为,不适合教授汉语的方式同样不适合来教授英语。
最后,为了使用某种语言的基本知识投入大量时间和其它所需资源是否符合自身最佳利益,家长和学生应共同作出决定。所有趟浑水的人,只有少数能够顺利通过。当然,你不能认为所有的付出都付诸东流,过程和结果都是一种回报。思考合适不合适之后,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权随机开始,随时结束。
但这并不适用于汉语,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不过除了基本的交流技巧,是否深入学习博大精深的汉语、学习汉语的古典文化,这无疑要看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中国日报 周黎明 翻译:张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