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创作了大量流行歌曲、影视剧主题曲,近年来转向音乐剧创作的内地音乐鬼才三宝,走遍大江南北,写过纪实文学也写过热播电视剧的关山,与一帮活跃于剧场舞台的青年演员的组合,会在“长征”这个红色经典题材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日前已经在全国20余地保利剧院上演过的原创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即将回到北京,作为中国首部表现长征题材的音乐剧作品,无疑又是一部令人期待的新作。
耳目一新的戏剧形态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并没有为我们讲述一个通常意义上跌宕起伏的戏剧故事,简单的说,就是长工王二为了给一名牺牲的同志捎信,在长征途中结识了很多人,也逐渐成长为一名识字的战士,形成了对“革命”的认知。
尽管选取了一个大家熟知的历史事件,《王二的长征》却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舞台演出样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具体呈现上,由歌、演、颂三部分组成:剧情的叙述主要以“颂”与“演”来完成,而“歌”则不仅可以介绍人物,而且可以表意与抒情。演员的台词与演唱部分的表演不追求生活化的、影视剧式的“伪写实”表演,取而代之以“凝练的、节制的、表现的”表演。正是极具形式感的诵与歌一反常规传统的叙事逻辑,淡化了剧情,摒弃了日常化、生活化的叙述,却令一个个小人物的形象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脱颖而出,清晰、纯粹、直击人心。
作为二度创作者,导演黄凯从关山的剧本与三宝的音乐中,寻找到了“走”作为全剧的“形象种子”。长征是一直在走,王二也一直在“走”,所有人都在走。如《路》这一曲目中叙述了“自由颂”从上海的大家庭里出走,一路辗转走到瑞金的艰苦历程。为了让“自由颂”在舞台上真切地表演一路行走的艰难,所有歌队中的男演员用身体搭起了一条“路”,“自由颂”则踏着这条“路”边走边唱,队形不断变化,路不断延伸,“走”之艰辛亦真挚、动人。正是通过舞台上实的“走”、“虚”的“走”;一个人的“走”、一群人的“走”,脚步声表达的“走”……反复、层叠地出现,将红军舍己为他人、一往无前的精神形象地升华。
简洁而有力的舞台布景
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正是“长征”压迫与抗争主题诉诸的舞台语汇。它无须提供具象的场景及道具,相反,正是为了配合机动灵活的舞台调度,具有极强形式感及风格特点的舞台空间应运而生。当人们还在为三宝关山上一部音乐剧《钢的琴》震撼的舞台布景而久久回味的时候,《王二的长征》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舞台布景的概念与印象。无论是舞台美术还是灯光,遵循“表现”的美学原则,水泥质感强烈、高达5米的三面阶梯围合,如此大体量的实景,在当今中国舞台剧中都实为罕见,使得坐在剧场中观众的仪式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
形体动作的桎梏与突破
畅谈音乐剧《王二的长征》的形体设计,胡磊坦言有两个极大的限制。一是舞美的设计,场上非常简单的三面大楼梯,决定了所有的舞蹈需要在楼梯上完成;二是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所有演员不下场,他们在舞台上做什么?他们是什么?这是第二个限制。特别是后者,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像传统戏剧中那样只完成自己那个“实”的角色,在这里他们需要在各种“实”与“虚”的角色中不停转换,却是很有意思的。行内有句老话“限制出不同”,正是种种桎梏,使得带着镣铐跳舞的效果,将《王二的长征》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呈现形式上。
革命历史题材加高度风格化的表演能否得到当今人们的青睐?对于这一点,主创们的回答相当一致,尽管这种姿态和形式初看也许会觉得滑稽可笑,但是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它背后的诚恳真实的东西,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重返长征路的意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部剧均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手东莞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制作出品,以政府搭台、企业合作、文化唱戏的运作模式,推动中国原创音乐剧产业发展;三年过去,从业人员的探索,市场的培育成长,三宝感慨良多,或许正像《三毛》中所唱,“那是我们一起走着才能延伸的道路”,这一旋律将在《王二的长征》中再次奏响:“一直这么走一直地走,穿越层层夜幕笼罩的征途;一直这么走一直地走,走向滚滚浓烟弥漫的长路……”走过了保利院线覆盖的全国20余座城市,经历50余场演出,《王二的长征》将于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走回北京保利剧院,将在纪念长征80周年之际,上演这出重温革命情怀的理想主义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