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造”独唱别具韵味

作者:朗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3-27 15:05:03

看完《王二的长征》,还是有很多新鲜跳入耳中的。全剧开始的第一个电声管弦民乐乐队吼出的七和弦可真够刺激,听着太难受,我当时面目一定是扭曲的。也许是当晚的混音师失恋了不在状态,高频调的太多,也许是故意的,想突出现代元素?毕竟一个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音乐剧如果太传统会让观众失去很多兴趣。

三宝的功力还是相当的不弱,里面用到了许多地方音乐,最突出的当属“汉阳造”的独唱,湖北风迎面扑来,别有一番韵味。为了突出她的阶级性,“她”的爹爹总在各种出事后才从车间里出来,琵琶的solo会恰如其分的软软轻轻净净的唱出来,很美,西洋乐器这个时候跟我们比就毫无优势可言了。

全剧的独幕剧设计还是足够新鲜的,三面环绕的层层台阶被充分利用,一个个麻袋也被充分挖掘,在不同的场景充当不同的用途,无疑是低成本运作的好主意。最还有一个让看惯了普通影视剧观众觉得新鲜的是人物交流不是面对面的对手戏,而是全部面相观众的对白,颇有无实物实验剧的影子。

遗憾的是我一直传统的期望王二能和“文工团”发生点什么,这一点在音乐剧的开始还是吊起了我的一些胃口。熟料王二只是一个线索人物而非主人公,后面剧情发展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文工团”、“老革命”、“汉阳造”、“大小姐”、“老炊事班长”、“反动派军官”......这些人物的才是主角,才是“珍珠”

被王二这条线给串了起来,当然王二也可以是一颗珠子,只是不够亮了。王二认字应该是主线,从他很有契约精神的送信行为开始,剧情被从每个“珍珠”人物提炼出的一个或两个体现此人精神的字一次次推动发展。王二为了兑现诺言,也为了读懂信找到收信人才能和“文工团”进一步发展,到处找人教他认字

一封家书,一个个王二学的字被吊索在不同位置展现。同时时间轴也在旁白的叙述里向前推进。最后“文工团”正眼看王二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背下来这封信了,可“文工团”只是和他有了那么全剧唯一一次的几句面对面的对白之后,继续革命征程,儿女情长被淡化的令我有些失望

还有一大亮点,演员的服装设计。穿红军的军装可就太俗了,他们穿了表面画有绑腿图案的长袜子吧?上身的衣服竟是类似于风衣的半大褂子,依稀能看出现红军制服的灰色,掺杂着泥泞色与血色,没戴帽子。但最后一刻他们全体带上帽子的时候,一条条红色的破旧长围巾也挂在了脖子上,那时他们开始唱《国际歌》

当《国际歌》响起时,当红色旧围巾和军帽戴上的时候,所有演员挽着手臂站成一排,电声乐队的优势凸显出来,电吉他嘶吼着,爵士鼓重击着,尤其是舞台后面一排明亮的大灯徐徐升起的时候,强光从后面打在所有演员的背上,霎时一切都被升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我终于被煽动了!全场集体起立,所有人一起高唱,“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全场沸腾了!键盘兼指挥在乐池里站起来,浑身都是音乐(一个多月前我在青岛剧场和这个小伙子聊过一会儿),挥舞着四拍子,抖动着手臂,用力的划出终止拍!观众继续欢动,《国际歌》再次演唱,现场再燃烧一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