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制片 并无保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7-09 10:43:42

联合制片 并无保障

(图:李旻/中国日报)

电影界联合制作已成为类似追逐圣杯的事情,电影产业中的无数追随者中,能得道者却寥寥无几。联合制作电影本应会开拓市场,并有促进文化交流的美好意愿。但事实却可能另当别论。

通往联合制作的天堂之路让前人伤痕累累,他们受到互惠互利前景的诱惑,却以互相受损而告终。

理论上讲,联合制作的电影会吸引两国的观众,比如中英联合制作的影片。故事情节会包含两国的元素,例如中国男士和英国女士的爱情故事,亦或是中国女士和英国男士的爱情故事,一些镜头会在中国和英国两地取景。理想的场景是影片中汉语和英语都会得到应用。

现实情况是荧幕上呈现出的主题,而非所呈现的内容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联合视角从根本上违背了电影导演的独断本质。除非电影制作人出生在两种文化或在两种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否则他只会从一种文化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这叫文化敏感性。

美国的电影制片人会讲述中国的故事,像《花木兰》或《功夫小子》等,中国的故事也可在北美生根发芽,比如《北京遇到西雅图》等。演员和语言决定最终结果,就像是故事讲述者的文化敏锐性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国籍性”。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是一个完全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而这部电影却受到西方的追捧,拿了九个奥斯卡奖项。但在故事的发生地中国却反响平平。

不止是彼得·奥图尔的角色提供了一个西方视角。整个电影的口吻使这部1987年的传记片走向国际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部分受西方视角刺激,在不久之后,中国的电影制片人根据同一个主题,制作了一部更为“真实的”电视剧,也许正如你所料,这部剧并没有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思维游戏还是雷区

若说联合制作的成功案例,会有《卧虎藏龙》、《功夫熊猫》之类的电影。表面看来,李安导演的功夫巨制都是中国元素,但它终归找到了全球的观众。梦工厂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结合了中国的两个代表元素:熊猫和功夫,但它没有植入其他中国元素,至少第一部中并没有。两个案例都保留了原有的艺术性,却广受全球观众和中国市场的欢迎。

倘若对这两部电影进行联合制作,他们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呢?当然,这是一种设问,但故事中的一部分是会受到弱化的,这不只是因为审查的因素。

笔者并无绝对贬低联合制作的潜力价值。一些故事具有世界性。还有一些故事有很少的文化特性。如果你去制作一部关于猫和狗的电影,唯一的文化痕迹应该是配音所用的语言。

而另一方面,若是根据一个新故事拍摄一部电影,基于狭小的社会范围,比如在一个村落,电影也许不会传播很远。当然,你也可以挖掘这类故事中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当地的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现象。

我们必须明确下我们渴望联合制作的原因。是想要扩大的市场还是渴求所谓的“软实力”?功夫熊猫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而中国公司却没有取得好的收益。要是投资一部好莱坞大片,你会赚钱,影响力却鲜见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出口价值的标准评估办法掩盖而并非突显了整体形势。

媒体所报道的价值包括外国公司的收益,而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公司的实际收益状况。如果你唯一的标准就是数据,只需要赋予中国投入很少但却有中国元素的项目以联合制作的地位,瞧,海外票房的数字像太阳一样闪耀。

另一个误读是关于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之间的联合制作。这三方的电影产业很久就开始融合在一起。毫无例外,金钱、人才甚至故事情节的融合都达到了极致。

如果将以上这些模棱两可的影片都排除在外,联合制作的范畴则是一片罕有人进入的风水宝地,但也鲜有突出者。但那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随着中国电影的势头越来越猛,它应首先锁定在国内市场。

只有当国内观众的数目停止增长时,中国的电影制片人才会感到开拓国外市场的紧迫性。即便是在那时,联合制作也只是进军全球市场的途径之一。

(作者:中国日报周黎明  翻译:爱新闻  王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