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
[本土反应]
市场行为很难被“承诺书”约束
在本土演出公司看来,《北京市演艺界禁毒承诺书》,表面上能让近段时间各种负面新闻带来的影响消减,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控制演出市场。“演出市场是商业行为,每个艺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点,有不同的炒作方式。比如活动是车展,那请兽兽这样的人,还是会有很多人去看,为什么?就是因为她们有着自己的商业价值存在,不同的活动用不同的人,这一直就是演出市场的规则”。
在北京工作的业内人士吴敬钦也表示,这样的承诺书有点搞笑,“犯过错的人还不能改过自新了?他们也不是严重到不能工作”。他表示,对于这样的承诺书有听闻过,“我认识的很多演出公司都并未加入其中,老实说,演出公司只是中介方,要邀请哪位明星不是演出公司决定的,而是活动主办方定的,这样一份承诺书,我并不觉得它会对演出市场造成多大的影响,除非是广电总局出了一个文说涉毒艺人不再录用,这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当然,我也不了解加入其中的演出公司的能力有多大,是否真的能够改变这样的市场规则。”
[律师说法]
其操作性与合法性将受到考验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甘元春律师肯定了“承诺书”反映出来的积极态度,但提出两点疑问:“第一,劳动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这种承诺书的内容是否有侵害这些艺人劳动权的嫌疑?第二,这些涉毒艺人或许大部分还与相关的公司存在劳动合同关系、演出合同关系等,此承诺书一出,其后是否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合同纠纷?又该怎么解决?”
甘律师认为,对于涉毒艺人,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协会自身的规章制度,约定对于涉毒艺人的处理办法,比如要求其退会、取消行业协会颁发的荣誉资格、发出处理意见等。其次,相关公司可以在劳动合同或演出合同中约定对于涉毒艺人的处理,比如作为违约条款、解除合同条款等,这样的办法更有操作性。最后,行业协会与相关公司签订的这个《承诺书》,其背后的操作性与合法性将受到考验,只有把相关的惩罚性条款“落地”才能真正规范整个行业的风气和个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