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真实性和趣味性取胜 成就零差评真人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8-19 14:03:56

《汉语桥》真人秀节目字第一期播出以来好消息不断,第一期全国网收视率同时段第2,省级卫视第1,刷新近几年收视新高,微博和贴吧评论零差评。决赛第二期开播,《汉语桥》以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睥睨群雄。收视率0.6,份额4.12%,创造近年来该项目的收视新高。决赛第三期,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继续保持第一。

作为一档以中外文化交流为核心内容的相对小众的文化类节目,是什么让《汉语桥》一再创下历史最好收视纪录,成为这个夏天最热的话题之一?自2008年始,《汉语桥》开始由湖南卫视承办,作为与国家汉办合作的“命题作文”,《汉语桥》收视率一直面临不少客观挑战:命题空间与市场间隙大;“外国草根”在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和广谱大众的审美有差异;节目自身特征和湖南卫视气质不甚符合等。

2014年《汉语桥》前期策划的时候,导演组就已经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制作思维。2014《汉语桥》真人秀总导演王恬称:“今年的《汉语桥》真人秀不想对选手直接灌输汉语言文化,而是调整为让选手亲自看、亲自听,这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更为生动,也符合中国儒家文化中‘知行合一’的道理。”鉴于此,“我们的体验真人秀,以西安为起点,把‘丝绸之路’的概念贯穿全篇,加入中国符号瓷器、茶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基于以上的制作思路,《汉语桥》采用了文化体验真人秀这一种表现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1、视角的转变:国内制作外国人参与的节目,大多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做法,即中国人向外国朋友展示中国的标签文化、我们灌输给外国朋友的中国文化。而本次《汉语桥》真人秀则设计成让外国人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让外国人自我发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好人、中国人的锐意进取、创意生活;2、展示外国选手方式的改变:惯例的做法是在舞台上表演出各种中国文明,聚焦选手的才艺;2014年《汉语桥》真人秀的做法则是抛弃演播厅,让选手去到户外,真切感受中国人的精气神,并在过程中突出选手的才华。

这些积极的、大胆的革新最终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第十三届《汉语桥》真人秀开播以来,播出三期,全国同时段收视分别拿到第二和两次第一的好成绩。根据数据统计,观众量达到3800万,显示出较为强劲的竞争力。

这些客观的数据证明,今年《汉语桥》真人秀无疑是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其实,不仅仅是观众观看有快感。导演组王恬团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也是非常兴奋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兴奋,参与到节目当中来的选手、路人、群众都有新鲜感。

具体分析起来,《汉语桥》选择户外真人秀模式,节目主体扩大为选手+嘉宾+路人+工作人员,甚至可以说,节目组所到之处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节目内容,由此产生的偶然性、趣味性和可看性相对“室内节目录制”成几何倍数增加。相比之下,其他文化类节目题材选择较相似,主要集中在成语、诗词、汉字等“国学”范畴,室内演播,主持人+嘉宾+选手构成节目主体,节目内容相对枯燥单板,形式单一,很难吸引受众。今年《汉语桥》真人秀收视份额高于央视一套两档重点文化类项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全国网和30中心城市组收视比其他省级卫星频道推出的文化类项目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拍摄更加辛苦,成本大大增加,2014《汉语桥》真人秀却让文化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也让文化类节目打破收视魔咒,实现用“文化”和“趣味”两条腿走路,

王恬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次搞真人秀的最重要的也是想检测选手与中国人交流的真实水平。”她补充说:外国选手们能够通过实践,面对面的地去学东西,这种交流方式给他们印象更深刻!

《汉语桥》给选手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甫一亮相,也让全国的观众“惊呆”了:原来文化节目也可以做到这样:好玩、好看、好有爱!

好玩

真人秀节目常以真实性和趣味性取胜,今年的《汉语桥》也不例外,在已播出的三期节目中,笑点不可胜数,有网友留言:每次看《汉语桥》都从头笑到尾!

笑点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整个团队对情节的精巧设计、现场的良好调控把关(特别是导演在现场及时发现可挖掘的点进行深挖)以及对选手的悉心照料和积极引导让他们更灵活自如地发挥,真人秀是一场大戏,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汉语桥》的成功,是王恬团队、摄像、技术团队、制片、外国选手甚至拍摄地居民通力合作的成果。

选手投票去西安

《汉语桥》第一期选在西安拍摄是由选手决定的,“当时我们到海外去海选的时候也有问过选手对中国最感兴趣的城市,选手就觉得除北京之外就是西安了。他们对西安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美食都非常感兴趣。”而袁家村又以“美食”闻名,当时就定在了西安袁家村。

袁家村选手找菜各种出糗乐翻天

第一期开场设计是老外牵马挑担进村,喜感很足,选手一进村,又有锣鼓队、秦腔欢迎,热闹非凡,“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烧茶水的老爷爷拉风箱拉出了《好汉歌》,引得非洲选手集体热舞。

接下来的“寻找美食”是重头戏,也最出彩:非洲小伙一休找“铁锅鸡”这道菜时会错意,直接把活鸡拎到了评委面前;仁利明询问一位憨厚大叔“哨子面”在哪儿,却被大叔听成了“下水面”和“瞎子面”,于是决定再也不问大叔了;马明远问路越问越远,在村子里乱转;女老板生吃活蝎吓到李智媛,智媛搬出救兵仁利明,却引来活蝎、炸蝎、蝎子酒一块儿招待。

美洲组摆摊遭遇“最难缠顾客”

决赛第二期,“美洲组做买卖”一节笑点密集,选手充当临时摊主,贩卖烤馕、兵马俑和丝绸。节目组预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彩排预拍,还邀请一批明星、名主持甚至评委参与其中与选手斗戏。

湖南卫视主持人kk和新生代女艺人付梦妮组成“拌嘴小夫妻”去兵马俑摊捣乱,砸俑又吵架,选手施茉莉很淡定;湖南台主持人熊晓雯变身神烦“事儿妈”,烤馕摊临时摊主马小龙叫苦不迭;湖南卫视主持人、评委刘娜也当了回顾客,逛丝绸店时难倒高明朗,评委喻恩泰也不闲着,烤馕摊强吃霸王餐。这些都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也借助“明星效应”吸引了更多受众。

非洲三兄弟砍价技巧逆天

非洲组真是“中国通”,在三宝村,第三期节目接近尾声时,李见深师傅安排非洲组去买菜,从此开启爆笑之旅:“市斤”还是“四斤”,大哥包亚南先和肉摊老板纠缠上了,大哥砍价砍得凶,20块直接砍到10块,临走不忘蹭点肉;一休尽得大哥真传,遇谁都称好朋友,套近乎只为多砍价;马明远时不时打听老板有没有妹妹或女儿,一心想娶个中国女朋友。砍价、套近乎、找媳妇,非洲组真是惊人地接地气啊!

好看

风土人情

首先是风景拍得美,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摇臂、航拍和5D镜头,描画出袁家村的古色古香、大唐芙蓉园的宏大壮观以及三宝村的田园风味。

风景美只是表面,更深层的是风土人情,《汉语桥》第一期中,“三句半”说美食很受欢迎,慢镜头拍摄做菜画面,唯美诱人,“三句半”传统而特别,像这句“肥七瘦三猪肉丸,谁开八分连菜汆,肉香菜鲜汤汁美,舔碗!”说的是“刘老大生汆丸子汤”,道出了菜品的特点,又不乏韵律美。穿插在紧张的寻找美食环节中间,起到缓和的作用,动静相宜,更有节奏感。

歌舞青春

好看的还有选手的歌舞,老外唱中文歌,听来格外亲切,第二期寻找铜人环节,何赛为得到任务卡倾情献唱《爱你》;在大唐芙蓉园,亚洲组表演皮影戏时,成洧先的《小苹果》嗨翻全场;第三期结尾,选手离别时共唱周杰伦的歌曲,引起网友不少共鸣。还有高明朗的孔雀舞,跳得妩媚有姿色;在第三期,面对英达老师的刁难,巴西小美女施茉莉的傣族舞也是跳得有模有样、乖巧可爱。

俏皮动画

开头VCR动画也很有特点,用略带俏皮的画面讲传统小故事,决定了节目文化和趣味并重的基调和风格。就像第三期,开场VCR讲了奥古斯特二世和中国瓷器的小故事,引出了瓷器这个主题,内容偏冷门观众愿意看,形式新颖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总体上,《汉语桥》通过动画、“三句半”等多种呈现方式强化了“文化体验”这一核心卖点。

好有爱

一个有爱的团队,做出了一档有血有肉的《汉语桥》。

洛莲娜丢手机全剧组帮忙找回

“手机呢?我的手机呢?”农用车上,洛莲娜突然惊叫起来

“怎么啦?”工作人员跑过来询问情况,

“我的手机丢了,里面有我在汉语桥的照片,这是最重要的东西。”一向爱笑的洛莲娜差点哭了。

拨打电话,手机处于飞行模式,现场负责人立即停止录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返回拍摄地寻找手机,偌大的村子,去哪儿找呢,说不定早被捡走了?

几百人在村子里展开了地毯式搜索,终于找着了,失而复得,洛莲娜兴奋地连蹦带跳,赛后接受采访时,洛莲娜很感激节目组,确实,整个节目组上百号人,停下手头工作帮她找到手机,无论过程、结果都很让人动容,节目组对选手确实有爱!欧洲组选手雷鸣达在获得洲冠军时感谢《汉语桥》:我学习汉语七年了,汉语桥是我学习汉语的一个里程碑。

仁利明唱《小酒窝》何赛自诉异国恋感动“小情侣”

“小酒窝,长睫毛。。。”为说服游客让出“刘老大生汆丸子汤”,任利明现场献唱一首《小酒窝》,游客听得心波荡漾,男神顺利拿到了汤。为阻止“小夫妻”分手,美洲选手何赛自述异国恋:“我有一个女友,她在韩国,我们六个月才能见一次面,每天都能见面,很幸运。”何赛语言真诚有力,kk和付梦妮假扮的“小夫妻”再也演不下去了,拥抱和解!

许清清受伤非洲组扶到终点

“你们先走吧!”亚洲选手许清清试图推开包亚南的手,“我们一起走!”非洲组遇上身体不适的落单的许清清,执意把她扶到终点,并因此落后亚洲组,抛开比赛、扶助竞争对手,这一幕还是很感人的。

2014年《汉语桥》文化体验真人秀,有感动、有泪水、更多的是欢笑,参与真人秀的外国选手快乐,制作节目的工作人员录得开心,观众看得更加开心,无疑使得文化类的大型活动接了地气,有了更多的人气,为同类型节目的创新起到良好的先锋作用。

标签: